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曹昱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遍布海阳十余处乡镇,流传辐射至海阳周边地区。它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1980年春,海阳大秧歌这一地道的乡土艺术登上了国家最高舞蹈学府,成为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学生必修课程。1981年9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把海阳大秧歌列为山东民族民间舞蹈重点条目。海阳大秧歌先后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30余项。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阳大秧歌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海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属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织的县域。特殊的地域状况和文化景观为海阳大秧歌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肥水和土壤。据《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弘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於庭,其乐融融”。
海阳大秧歌其盛行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山东各县乡调查录――四卷》载:“县城即临海口、闽、粤、江、浙海泊所萃”。海阳旧县城依山傍海,盐、渔业发达,海运方便,逐渐形成为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带动了民间艺术的同步发展。凤城流传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由此可见海阳秧歌已成为当时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而县城凤城已是当时四乡秧歌队会集一堂竞技赛艺的活动中心。
海阳大秧歌结构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枪、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锢漏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或戏曲杂扮者。
乐大夫是舞队总指挥,在秧歌队伍中地位极为重要,承担着指挥秧歌、活跃气氛以及点报节目的作用。在喜庆节日时他即兴作词,乐大夫走在秧歌队的最前面,扮相威严、举止稳健,其舞蹈动作大都借鉴民间武术,多仿“八卦拳”、“螳螂拳”、“长拳”、“少林拳”等姿态造型。
花鼓在秧歌队伍中是一支有生力量。一般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担任,鼓手们武士扮相,阳刚健美,排列在队伍最前列,为秧歌队开路、打场。表演时,隆隆的花鼓声与铿锵的锣鼓伴奏声相互汇合,增强秧歌总体气势。鼓手们步伐矫健,动作敏捷,或“踏步”击鼓、或“扑步”击鼓……,前后跳跃,左右穿插,双臂挥舞,右手持鼓锤在身体上下左右击鼓,体现英雄气概。
货郎与翠花是引人注目的秧歌角色。过去山区交通闭塞,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多有不便,货郎便肩挑手提,走村串乡,将货物送上门。秧歌中的货郎与翠花即是选取生活中货郎送货、村姑选货的生动情景进行渲染表现的。
锢漏与王大娘是观众非常喜爱的一对人物角色。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儿旱魃所变,它幻化为村妇王大娘寄居王家庄,锢漏是南天门土地神变之,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敦促王大娘归天。也有传说王大娘是一狐精,专以女色迷惑凡间男子,锢漏受天命所使设计将其擒拿。艺人们依据民间传说,选取二人由相见到相逗再至相互周旋的故事情节渲染加工,编排成一段表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舞蹈场景。秧歌中的锢漏匠诙谐、机敏,适时挑逗王大娘,王大娘则风流泼野、献媚卖俏,二人激烈对舞,体现男爱女恋的嬉戏场面。
丑婆与傻小子是秧歌中风趣、滑稽、不受局限的人物角色。丑婆的表演以哗众取宠为要,时而疯颠卖傻,时而忸怩装嗔。傻小子与丑婆紧密配合,追扑嬉闹,取悦观众。
秧歌剧人物是依据所演秧歌剧角色而扮的,也随秧歌队跑场,跑完后,由乐大夫点报出场表演节目。戏曲杂扮人物并不固定,主要依据服饰道具条件而定,只随队跑场,一般不做特殊表演。
海阳大秧歌演出程序分为:拜进、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拜出七个步骤。解放以前,舞队只扮十几个角色,主要演唱秧歌剧,舞蹈部分只为招徕观众、开路打场所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节奏缓慢的秧歌剧渐被冷落,已不占主要地位,而耍小场、跑阵式这些气氛热烈的表演程序则上升为秧歌表演的主体部分了。
海阳大秧歌礼仪严谨,“礼节”被贯穿到秧歌表演中,这在其它的艺术表演形式中是不多见的。正月初一,海阳大秧歌就开始拜祖宗、拜神灵、拜尊长,再与邻村互拜,一拜就是半来个月,其拜法也各有不同,最常用的是“三出三进”,这是秧歌队员们扭得最起劲,跳得最欢快,舞得最有激情的时刻,将秧歌表演推向高潮。当拜庙、拜名人牌坊时,秧歌要行“三拜九叩”之礼,此礼节肃穆、庄重,较之“三出三进”更加热烈,是海阳大秧歌表演的“戏眼”,也是最能牵动观众心神的精彩一幕。
海阳大秧歌是海阳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深刻地体现了民俗的多重特性,成为胶东民俗文化的载体。海阳大秧歌在海阳具有最广泛的参与群体,同样也具有最广泛的欣赏群众。
海阳大秧歌与农家祭祀活动紧密相随,是海阳人与先祖交流,与神交流的中介,被广泛运用到祭祖、祭神活动中。 海阳大秧歌与民间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有些人物设置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乐大夫,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位去病消灾的道家名医。它的音乐伴奏也选取了许多道家音乐曲牌。它的许多阵式图中都将道教的“抱元守一”、“阴阳两界”等观念充分体现出来。
海阳大秧歌与人的本性相融合,是人类精神历史沉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持中贵和”、“崇礼重义”等精神因素的综合体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素材,会为我们的艺术创造提供许多肥水和土壤,也会使我们对齐鲁文化,尤其是海阳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海阳大秧歌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的综合体系,是在海阳本土文化、移民文化、移军文化相互交织的景况下所产生的民间艺术,它既有古代东方土著夷人的风貌,又具有外来艺术渗透的痕迹。
在每个历史时期,海阳秧歌的兼容性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所以海阳秧歌的舞蹈动作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痕迹。同时,她也对每个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贡献,其独特的动作特征和舞蹈语汇是追溯历史,研究汉族民间舞蹈史的宝贵财富。
整理者 孙衍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曹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