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曹昱
传说中的康王坟湮没在葱葱芝罘山
康王坟流传多少年了,它就在芝罘岛老爷山西侧的山峰上,咱这儿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有个说词。
在战国时代,齐国的田和篡夺了姜姓的王位,把齐国的国君康王放逐到康公城(现福山区古现镇一带)。他虽然遭到了流放,但仍然管辖一个城的地盘,作为食邑来养活自己。
康王被夺位后,整日闷闷不乐,经常和一些幕僚借酒浇愁。在一次宴会上,他对部下说:“我已经年老了,江山大业的事情,就落在后人身上,但眼下既无哲嗣,又无良策,真是苍天负我也!”说着,他的眼泪就象断了线的珠子掉了下来,手下的人着实地安慰了他一番。
有一天,他带着手下的人到属地芝罘岛游逛。这里正是三月天气,春日融融,碧海澄澄,鸟语花香。他们乘着兴致,伴着草香,登上了芝罘山之巅—老爷山。他站在山顶上,向大海望去,茫茫大海,一望无际,艳阳在海面波动,泛着点点金光。迷雾的海面,变幻莫测,仙山琼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海市蜃楼听说就在这时发生。看着这迷人的景色,心中的闷气早已忘得干干净净,心里清凉了许多。回过头去,再看山前,更是绝妙无比。九条山脉汇合成一个自然的山坳。这里背山靠海,中间是一块平展向阳的地方,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很有帝王之气。他一面观看,一面在想:“我和儿子都没有能力恢复江山基业,只有死后埋在这块宝地上,或许后代能出一个人才,恢复江山”。
他回家后,又派人多次到芝罘岛察看风水,最后选择那里做自己的墓地。
地选中后,他又高兴又苦恼。高兴的是,后代或许能出一个济世良材;苦恼的是:自己的儿子不听话,处处对着干,老子说的话他从来不听,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撵鸡。这样的儿子怎么能照着他的道办呢?心里总觉得别扭。
说来话长,康王膝下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从小任性,进书房也不好好读书,常常旷课。长大后,更不听话了,有一次,父王准备给他完成娶亲大典,他却偷跑了。儿子的怪脾气,全国上下没有不知道的。
儿子的所作所为,康王真是没有办法。他私下暗暗地想,既然儿子和我对着干,何不将计就计,我死后,让他把我埋在大山顶上,那他不就埋在山底下了?好!这个办法是再好没有的。
有一天康王得了重病,自己知道不行了,于是把儿子召到床前说:“儿呀,我已经不行了,我死了之后,你一定把我埋在芝罘山顶上,我喜欢那里清凉……”。康王说到这里,眼眶就湿润了,这时一口痰没上来,他满含热泪归天去了。
康王死去后,儿子想起一生没听父亲一句话,实在对不起他。父亲临死的凄惨样子时时浮在眼前,很不是滋味。现在父亲死了,难道我连最后一句话也不听吗?儿子悔悟了,他放声大哭,决心按照父亲的心愿,把父亲的尸体埋在山顶上。
儿子首先派人修了一条从芝罘村到山顶的大道(后人称为牙笏道),派人在芝罘山上工圹子,请了风水先生定穴位。
出殡的这一天,声势浩大。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康公城出发,沿途设下了许多路祭。康王的儿子每到一个地方,总要亲祭父亲一番,悼词悲悲切切,哭得象泪人一般,行路的人看了之后也落下了几滴同情的眼泪。棺材抬到芝罘岛上,要爬山过岭,行进非常困难。刚刚行至半山坡时,顿时天上乌云翻卷,风驰电闪,地摇山动,大雨下个不停。死去的康王发怒了,他要千方百计阻止儿子不要把自己的尸体抬到山顶上。这时天昏地暗,人仰马翻,抬扛的人都睁不开眼,山路泥泞,直打滑溜。儿子并不灰心,他命令所有抬扛的人,冒死也要把棺材抬到山顶上,不要误了时辰。
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抬扛的人一步一挪,棺材越抬越沉,好象有几千斤似的。灵扛压断了几十根,人员添了不知多少,还是不顶用。抬的人在儿子孝心的感动下,没有泄气,拼命地往山上抬,不把棺材抬到山顶决不罢休。死去的康王,看着儿子这股拗劲,他服输了,再也没有能力来阻止儿子了,只得深深地叹了口气:“完了”,转眼功夫,风刹了,雨停了,他们终于把康王埋到了山顶上。
康王本身是康(糠),(糠)放在山顶上,一阵风就刮散了,后来这糠吹到了珠(猪)玑村,好喂猪,所以珠玑村很富,康(糠)王村就穷。
整理者 袁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曹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