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我小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走上了学琴道路。我在爸爸的同事家看到了一架真正的钢琴,听到了一位阿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看到了她弹钢琴时姿态,感受到了她的情感,深受感染。我到现在回想起那个场景好像有一张照片存在我脑海里。
就是脑海里这样一张照片,驱使我跟家里提出要学钢琴的要求。在那个物质不是非常丰富的时代,家里也没有人搞音乐,妈妈还是努力帮我找到一位音乐老师。当时我们家住在甘家口,老师家住在长辛店,坐公共汽车的单程时间是两个多小时。我利用每周日下午到老师家连学带练,老师还管饭。我就开始了往返于甘家口和长辛店的学习的经历,中午出发,晚上回到家就八九点了。
这样的一个学习路途,可能在现在很多家长看来,路途上耽误了很多时间,很浪费。但是我觉得有时候一段经历来得不容易,才让孩子生恭敬心。对我来说,也可能就是这一段学琴经历,一直支持我到今天坚持学习音乐,因为在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觉得哪一条路比从甘家口到长辛店的路更艰难、更长、更远。
之后因为我会钢琴,加上唱歌好、耳朵也好、音准也好,就参加了学校合唱团,学校合唱团又把我推荐到区里合唱团、市里合唱团,于是乎开始了合唱的经历,一直到现在。
上了中学,学校要组建乐队,挑中了我学指挥,于是从初中开始,我又跟指挥——这个在音乐学习中特殊的角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初中开始指挥学校的管乐队,高中在北大附中一直担任合唱团的指挥,然后进入清华读大学,在校四年时间是学生合唱团的常任指挥。清华的社团水准是要求非常高的,在我之前和之后基本上都是外请音乐学院的指挥系学生或专业指挥家带队。我在校期间是清华第一次以用本校学生指挥担任日常训练、演出,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合唱比赛,而且在我毕业的时候还举办了指挥毕业音乐会。到现在,我们当年一起唱合唱的这批人,包括给我的书《罗指挥:儿童如何学音乐》写序的音乐诗人李健,都是那个时候一起唱歌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坚持了1/4个世纪的合唱之缘,也对我一直坚持到现在的音乐学习和探索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我从清华毕业以后,开始了长达15年的金融领域的管理咨询服务工作。我也多次回到清华做校园招聘,我经常跟在校的同学们讲,我们通常寻求的尖端人才的核心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并行能力、领导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其实都可以来源于音乐学习。
工作的这十几年当中,我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一直没有断过,包括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时候,一直唱歌,一直指挥。2008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开峰会,我被评选为巾帼新秀奖(Rising Talents)的八位女性之一,这个奖是授予25岁到35岁具有领导力的女性青年。因为获奖也受邀参加了一系列世界妇女大会对于女性领导力的培训。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冥冥中的感觉,让我去追寻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
未来做什么?2009年儿子出生了,我马上找到答案了:做音乐教育。因为我自己是一个音乐教育的受益者,我非常自然地想到把我感受到的东西也带给我的儿子以及更多的孩子们。
于是我辞职开创了一个音乐教育机构,开始研究0到8岁的音乐教育课程。我将音乐演奏实践、儿童发展养育学、多种优秀的教学法融会贯通,创造了三位一体音乐教育方法(家庭、社区、学校相结合)。
就这样,本来是为我儿子做的一套课程,结果却不断发展。除了完整的音乐体系课程,又成立了童声合唱团,又出了一套面向成人的音乐研修课程。整个体系开始完整之时,有很多朋友抱怨在外地很难参与学习,我在家长的鼓励下推出了课程的在线版,在喜马拉雅上发布了:《罗指挥:儿童如何学音乐》。
在音频节目的文字基础上,我又拓展了成长立意、趣问自答、完整曲目推荐目录、注释、索引等方便长期学习的大量文字补充,形成了一个教程式书籍,这也是我近10年来课程不断升级、体系化过程的结晶。
我将经典音乐、名家名篇内容带入孩子们的生活细节。比如说在“滴滴叭叭呜呜”当中,大家通常会理解就是堵车,在路上是一个很嘈杂,让人很没有耐心的环境。但是我在“坐汽车”的环节介绍了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当中有出租车按喇叭,虽然街上在堵车,但是街头的很多情节很有趣。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我教孩子用家里的厨具演奏,还用一首科普兰的音乐伴奏炒了一个鸡蛋炒饭,这个都是带着大家一起玩的游戏。
我做音乐教育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其实艺术家和我们的距离并不远,只是艺术家更擅长在生活的细节当中找到美,并把美表现出来了。所以我也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美、感受美,未来才可能去创造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