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5月11日晚10点,株洲神农大剧院里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民族歌剧《英-雄》全体演员一一谢幕后,观众仍不愿离场。这是该剧历经3个月精心打磨后的第五场演出。
次日凌晨,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英-雄》出品人肖鸿斌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开始启动赴上海赶考各项工作……”根据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剧目演出安排,民族歌剧《英-雄》作为湖南唯一参演剧目,将于5月19日、20日亮相上海保利大剧院,参加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竞演。
自去年1月首演以来,《英-雄》已完成55场演出,场场爆满,吸引近7万名观众走进剧场,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4万人次,相关抖音短视频点击量突破100万次,并斩获第六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
民族歌剧《英-雄》由张林枝编剧,黄定山导演,杜鸣编曲,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演。剧名中的“英”是指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湘妹子缪伯英,“雄”是指其丈夫何孟雄,两人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革命中,两人先后英勇就义,一双儿女均不知所踪。
该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送戏下乡。几年前,肖鸿斌和演出团队在株洲炎陵县送戏下乡时,听闻了两位共产党员的故事,他深受触动并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被抒写。此后,肖鸿斌开始广泛搜寻两人的历史资料,并进行初步剧本创作。
好的作品是磨出来的。创作之初,该剧仅剧本创作就历时4年之久,前后召开了数十次剧本讨论会。在前期创排中,该剧的导演、编剧、作曲、主演、服装、化装等创作团队成员多次深入革命先烈生活和战斗的基层一线,了解革命者生活和战斗的历史细节,感悟革命年代里青年的理想与追求。
“《英-雄》迄今演了50多场,但我却看了200多场,经常在办公室反复观看演出视频,仔仔细细抠细节。”肖鸿斌表示,艺术没有满分,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修改、打磨,才能有更好地呈现。“进入冲刺阶段以来,每天10个小时的排练是常态,整个剧组都在以英雄的精神进行拼搏。”肖鸿斌说。
“《英-雄》讲的是湖南人的故事,又由湖南人演绎,浓郁的湖湘音乐特色必不可少。”编曲杜鸣介绍,《英-雄》的35个唱段融入了大量的湘东民歌、花鼓戏元素,大筒、唢呐等民族乐器的运用也非常巧妙。细节决定品质,通过这一轮的调整,整部歌剧更具音乐性与完整性,音乐也更加贴合剧情的发展。
“从文本到戏剧段落,此次我们对整部剧进行了20多处精细化修改,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更具个性,整部剧也更具青春气息,更能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导演黄定山表示,在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过程中,这部剧获得了观众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主创团队的凝聚力与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今年1月,《英-雄》文艺志愿者小分队冒雨来到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白关村,把舞台搭在百姓家门口,由原班人马演绎该剧的精彩片段。“我们平时没有机会走进剧场看演出,对歌剧更是了解很少。真没想到《英-雄》能够下到村里来让我们一饱眼福。”看完演出后,村民胡阳春连连称赞。
“截至目前,‘轻装版’《英-雄》已赴株洲市23个村镇进行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肖鸿斌说。
“《英-雄》讲的是中国革命故事,唱的是中国音韵旋律,传的是红色文化基因,彰显的是中华美学风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这种高扬地方文化优势,发掘配置独特题材资源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极为可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