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近日,有着“钢琴女祭司”之称的著名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带来了她的首次访沪演出。
许多乐迷用“圆梦”来形容聆听这两场音乐会的感受,关于这位钢琴大师的讨论持续不断。
在那些由传奇轶事构成的光环之外,阿格里奇的音乐究竟何以动人?记者采访了乐评人与音乐家。
弹《童年情景》时她热泪盈眶
5月3日晚,在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中,阿格里奇几乎是被指挥迪图瓦拉回了钢琴边。当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和舒曼《童年情景》中的《异国和异国的人们》缓缓流淌在上交音乐厅的空气中时,上千名观众屏息凝神,享受着这位30余年来极少独奏的钢琴家奉上的意外惊喜。
很少有钢琴家会选择这两首非炫技曲目作为返场曲,而阿格里奇就是这样特立独行。
她视舒曼为灵魂深处的朋友,舒曼曾说:“每次弹《童年情景》时,孩童时代的许多情景就会在脑海中苏醒过来,使我深深感动。”有一次在巴黎演奏《童年情景》,阿格里奇热泪盈眶,她像孩子那样弹琴,在音乐中忘记自己是一个天才。对她来说,这是找回天真无邪的时光的一种方式。
出生于阿根廷的阿格里奇不到3岁就展露了惊人的天赋。幼儿园里有一个小男孩经常欺负她。“你爬不上这张桌子。”小男孩讽刺她,她便马上爬上了桌子。小男孩不断想出新的鬼点子来挑衅她,有一天,他说:“你不会弹钢琴!”阿格里奇立即走到钢琴边,打开琴盖,毫无困难地把午饭后经常听到的一首摇篮曲的旋律弹了出来。她一连弹了好几首曲子,直到幼儿园园长惊讶地出现在她的身边。天才的钢琴生涯就此开启。
年幼时的阿格里奇就已拥有了成年人的意识,但今年78岁的她依旧在音乐中保有可贵的童心,在她的演奏中依然可以听到新的语调、光点与音色。“天才,只是永不泯灭的童心。”诗人波德莱尔的这句话仿佛就是为阿格里奇而写,道出了隐藏在她的艺术中最温暖的秘密。
又响又快并非最难的技巧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阿格里奇就背下了普罗科菲耶夫著名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如果说舒曼是她灵魂深处的朋友、贝多芬是她的第一挚爱,那她和普罗科菲耶夫则是心心相印。在弹奏“普三”时,她会突然会心微笑,仿佛在与自己的亲人对话。
阿格里奇最知名的唱片之一,就是1967年与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一起,为DG唱片灌录的“普三”。不少中国乐迷第一次聆听这部作品就是通过这张唱片。乐评人唐若甫说,阿格里奇经常在一些重要场合演奏这部高难度作品。比如2017年,她在暌违9年之后重返美国,便在肯尼迪中心和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此曲。近年来她与世界顶尖指挥及乐团,比如迪图瓦指挥的日本NHK交响乐团、安德里斯-内尔森指挥的琉森节日乐团、拉哈夫-沙尼指挥的鹿特丹爱乐乐团都合作过此曲。“这部作品的极高难度和突出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的特质都吸引到阿格里奇频频演出此曲。”
阿格里奇此次在上海演奏“普三”,并没有给人“火力全开”之感。有乐评认为,作为一位78岁高龄的钢琴家,她触键的力度及曲目的速度都不及往常,甚至有人认为她的技术已经不如个别年轻钢琴家。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王澍则认为,尽管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部协奏曲以难度见长,但阿格里奇对此曲的演绎完全摆脱了纯粹技术层面的炫耀,取而代之的是揭示作曲家对各段主题、音色和节奏律动的层叠安排,并通过近似室内乐般和乐队的“对话”,实现了整体结构绵延的勾勒。她在不经意间,通过并不显山露水的演奏牢牢把控了气场。无论是其洒脱随性的触键,还是层次丰润的音色,都远比用“狠砸猛响”来制造效果更能触及内心。
与阿格里奇多次合作的钢琴家兼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曾经这样评论她:“只有最伟大的艺术家才能兼具探索的新鲜感和思想的深邃度,阿格里奇正是。从一开始,她就不是只顾技能和速度的炫技型选手。尽管那些她都成竹在胸,但她的幻想使得她在钢琴上营造出独一无二的音质与音量。”
“在一场音乐会上,钢琴家弹得又快又响,听众很容易获得技巧性的满足。但如果弹得音色很美,人们只觉得好听,却并不往技巧方面深究。殊不知,连钢琴大师霍洛维茨都把音色称为最艰难的技巧。弹得又快又响,也可能是潦草粗糙的演奏;而优美的触键效果,一定是技巧和品位的结合。”乐评人张可驹说。
她与钢琴之间的自然令人痴迷
“钢琴家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动物……”5月4日演出的下半场,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响起时,阿格里奇与指挥迪图瓦的女儿安妮-迪图瓦担任旁白。念到这一句时,她走到母亲的身边,轻轻触摸她银色的长发。阿格里奇会心一笑。
车尔尼的练习曲在这段乐曲中反复奏响,圣桑将钢琴家列入“动物”的行列,讽刺那些终日苦练单调音阶的钢琴家。阿格里奇一生都在避免沦为“制造音符的机器”,她反对机械地练习,但她并非不爱练琴。
据上交透露,阿格里奇此次来上海演出,工作人员前来接机时,她就询问酒店房间里有没有钢琴可以练。正式演出两天前,她一整天都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练琴。排练结束后,又坚持练到晚上8点多。她的好友、日本钢琴家堺茜曾经说,在公开演出前,阿格里奇总是要“清洁”一下作品,即使是那些已经演奏了半个世纪的协奏曲也不例外。她会像蜗牛一样弹一遍,检查节奏是否准确,重复练习那些高难度的段落。
曾经有人问过阿格里奇,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她的回答是:“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阿格里奇的确是与众不同的,但她的与众不同不在于喜欢临时取消演出计划、令人捉摸不透的脾气,也不在于由古尔达、傅聪、阿巴多、霍洛维茨等知名音乐家组成的强大朋友圈,而是她在弹琴时的绝技:绝对的自然。甚至有评论家用“魔法”来形容她与钢琴之间的这种神奇关系。
“阿格里奇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她从来不以女性钢琴家自居,她就是很自然地成为自己。她与钢琴之间的关系非常自然,这份自然足以令人痴迷。”青年钢琴家谢亚双子认为,“有些音乐家的演奏能让人忘了音乐家本人的存在,完全沉浸于作品中,作品比人大。阿格里奇的演奏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当她用自己强大的个人魅力诠释一部作品时,总是非常具有说服力。全世界拥有这种能力的音乐家非常罕见。”
重奏的秘密只有演奏家知道
谢亚双子很着迷于《动物狂欢节》中的那段《天鹅》。在这段知名乐曲里,大提琴是主角,钢琴则是配角。“真正懂音乐的听众会完全沉迷于阿格里奇的和声及其所呈现的音色变化,那真是炉火纯青,每一个细节都很精美。她和大提琴之间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但是多年的修养和积累成就了瞬间精彩的诠释。”
早在1983年,42岁的阿格里奇在自己最好的年纪就宣布终止独奏生涯,只因为她难以忍受舞台上的那份孤独。在音乐史上,做出这种另类选择的钢琴大师,唯有阿格里奇。30多年来,她活跃在自己喜欢的协奏曲和室内乐作品里。她和许多音乐家,比如她的挚友:钢琴家内尔森-弗莱雷、大提琴家麦斯基等人一起进行重奏表演,录制室内乐唱片,并举办音乐节提携年轻人。
重奏与独奏最大的区别在于聆听。除了聆听自己的演奏,还要聆听对方、感知对方。“这是一个聆听和再创造的过程。有点像对手戏和独角戏的区别,最难的就是接戏。这个过程也有点像打球,每个演奏者打过来的球的力度和角度都不可预料。音乐中的‘接戏’隐藏在一些观众难以感知的细节中,其中的挑战与乐趣可能只有音乐家本人能感觉得到。好的重奏演奏家在台上必须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因为在‘接戏’的过程中随时可能有各种情况发生。”谢亚双子说。
有人说,阿格里奇的成功是构筑在对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贝多芬和舒曼的钢琴协奏曲的精彩诠释上的。但在她所演绎的众多室内乐作品中也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而这一点往往被许多乐迷忽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