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界“缝缝补补”折射原创力缺失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伍斌 2015-05-07 10:43:00
有人捉刀代笔 有人复制过去
作曲界“缝缝补补”折射原创力缺失
当下音乐舞台活跃着一些作曲家忙碌的身影。在一些大型音乐会上,常常看到他们把旧作“缝缝补补”,或者重新配器,或者搞出不同版本,然而,因为作品本身并不经典和足够受欢迎,被一些观众评价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些“高产”作曲家,短时间内集中有交响、舞剧等作品问世。可当旋律响起,专业界一听便觉得“似曾相识”,不是风格与旧作如出一辙,便是有学生代笔、模仿师风的痕迹。对此,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现象折射了国内作曲界原创力的缺失和作曲家心态的浮躁。
“缝补”旧作 透支知名度
一位以创作严肃音乐著称的旅外作曲家显然把“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生活俗语,娴熟地运用到了他的音乐创作之中。近日,他率领团队上演了早些年为几部电影创作的配乐,观众一听,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地方做了小修小补,或添加了个把打击乐器,作品水准并未有本质的提升。联想到这位作曲家近年数十次在内地把一部旧作修补修补,或者把几部作品排列组合翻着花头演,甚至屡屡“激情洋溢”地上台指挥,连一些熟悉他的乐迷也不禁摇头。有人认为,这是过分透支自己知名度的举动。也有人评价,经过一番“缝缝补补”,几部旧作至少又能“新三年”,从吃老本的角度看,他很精明;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这位作曲家近年荒了创作这块自留地,未来可能得不偿失。
“抄袭”自己 钱场忙打拼
还有这样一些作曲家,早年因一两部音乐而大红大紫,近年其新作密集问世,一年甚至可以写出两三部舞剧、委约交响作品,看来极其高产。然而,作品首演之后的口碑,却一部不如一部。有一届全国性舞蹈大赛中,一位作曲家为各地作曲的几部舞剧先后亮相,即便是一些外行观众也听出来,“这些作品从旋律到风格,怎么都如出一辙?”业内人士更是摇头,这些作曲家早年的作品精雕细琢,但如今一味复制过去、拷贝老路,音乐创作并没有根据不同舞剧的剧情特点、人物性格或地域风格去展开,而是“怎么顺手怎么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辈音乐家透露,现在一些作曲家成名后忙于钱场打拼,各种关系活、节庆活接个不停,实在来不及做的,就分块给带教的研究生们“包干”。学生代老师下笔,最后接受老师“统稿”,明知面对的是投入大笔资金的原创,却还是草率对付。这样“速成”的作品,台下观众不骂才怪。
还有个别作曲家另辟蹊径,别人呼唤原创,他呼唤概念。新作一出来,每每先长篇大论对其创作理念大肆张扬。明眼人一看,也就是早年他践行的一些打击乐和侧重自然声响的音乐理念,换一个“名号”卷土重来。还有作曲家忙于拼贴国内外现有的音乐元素,尤其是将一些原生态的地域音乐元素大段“放”到自己作品中,不加咀嚼和重创。这些作品乍听有点新鲜,但最终还是走不出“缝缝补补”的路数,为专业界和观众所诟病。
短评
请先感动自己——易阳天
一个时代少不了标志性的旋律,但标志性的旋律一定是由充满原创精神的音符所组成。作曲是一门凝聚高度智慧与感情、技巧的艺术,任何虚晃一枪的浮夸,或者追求数量的速成,恐怕都难以与“不朽的音符”沾边。
当今作曲家甘守青灯、甘坐板凳,能守住一份寂寞与清苦更不易。因为他们面对各种亮相机会、利益诱惑更多,甚至不乏作曲家把自己炒作成明星,把作品吹嘘成“天下独此一家”。有时是市场的选择,有时出于生存谋略的考虑,有时又是名利场边内心挣扎的结果。作曲家以个体化展开的创作方式,没有人能加以干预。不过,无论如何,为大众、为时代的严肃音乐创作,还是应保持一份独立的原创精神、鲜明的个性气质、温暖的人性力量,对当下不少如明星般走红着,却渐渐在台前的风光中丧失了特立独行的品质的音乐人来说,重新找回原创的灵魂,回到真诚创作的轨道,真是非常重要。把作品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要紧,但在感动观众前,请先感动自己。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