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辰辉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记者 张辰辉 见习记者 黑钰清 通讯员 李效杰 赵文
胶东湾旁,烟台山下,有这么一座城,它凝聚了烟台数百年的历史,它——就是所城里。明代时也称奇山所,此名源自“奇山守御千户所”,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卫所城池之一。现如今,所城里已成为容纳烟台本地的各种非遗文化、集聚文化宣传与商业经营为一体的古街区。
所城里为每个非遗文化单独设馆,聘请非遗传承人坐镇,如京剧脸谱、绒绣、制瓷、漆器、古船修复、锔艺、八仙葫芦、莱州毛笔、胶东花馍等皆是其中别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馆区。所城里非遗保护与传承,主要通过开班传艺、售卖手工艺品等方式进行。
接下来请欣赏其中最具特色的五个非遗文化。
泥塑脸谱
众所周知,京剧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传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旬大寿,四大徽班入京,在表演中,技艺相互融会贯通,京剧便由此诞生。作为胶东最大的港口集聚地——烟台,以其便捷经济的水运,成为徽班进京的不二之选。徽班在烟台准备物资、歇脚的闲暇之余,便以唱戏营生,这也造就了烟台“京剧之乡”的美称。业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京剧是北京学成,天津走红,上海赚银,烟台验收”,可见烟台在京剧领域的影响力。
烟台的京剧如此流行,烟台特色脸谱起到了重要作用。匠人们在光滑细腻的泥胚子上,手舞笔画,一个个喜怒哀乐生灵活现、凝聚着历代匠人的艺术精华。
陈玉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烟台现代画院副院长、芝罘区新联会会员,1998年创立“梨粹坊”。师从京剧脸谱大师关志忠的陈玉山,将自己对美术的理解转嫁到了脸谱创作上来,对传统花脸脸谱进行改进,在京剧脸谱彩绘上添加盔头、髯口等细节。利用采自芝罘岛的黄岩土,经过浸泡、筛选、风干等工艺后,将黄泥放在案板上反复捶打摔击,再放入模具中定型,重新定义脸谱制作。由于黄泥的质地的原因,其制成品通常容易出现龟裂的现象,陈玉山先生凭借多年塑泥手艺,推敲泥性、百炼成型、最终制作出光滑明亮、长久不裂的泥塑作品。
诸如此类的元素使他制作的脸谱被行内称为“陈氏脸谱”,其中的盔头技术是陈玉山的拿手好戏。盔头大体分为盔、巾、帽、冠四种,将几层纸板粘合后进行修剪,再加以彩缨、明珠、绣球等装饰物。盔头在戏剧中可以更好地凸显人物的身份、年龄、地位等,如京剧中的夫子盔多用于身份地位较高的武官,王帽多用于帝王,侯帽多用于侯爵。近年来,陈玉山创立脸谱工作室,将教学、研究和生产融为一体,将“红忠紫孝,黑正粉老,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的脸谱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胶东手工制瓷
中国的原始瓷器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左右,中国的瓷器已经凭借众多的种类、出色的品质扬名阿拉伯世界。至宋朝,中国陶瓷业迎来巅峰时期。宋朝龙泉窑一次烧制的瓷器可达十万件之多,数以万计的瓷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送至阿拉伯及地中海周边地区,中国瓷器扬名海外。而古烟台地区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港口所在地、多元文化集聚地,也形成了独具本土特色的陶瓷业。
陈志雄,烟台老字号“灯塔牌”瓷器非遗传承人,“烟窑”创始人,烟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副主任,烟台雕塑协会理事会会员,是胶东手工制瓷的非遗传承人代表。199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陈志雄来到烟台,一手创立了属于烟台的陶瓷工坊——烟窑陶社,授业传道。当我们走访所城里时,有幸采访到陈志雄的弟子曹振刚老师。
曹老师给我们细心讲解了烟台陶器的发展现状及其他地区陶瓷的区别,在曹老师给我们展示的陶器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海洋生物为形象的陶器,这恰恰符合烟台海滨城市的特征。曹老师还在工坊中给我们展示了两种烧窑设备:柴窑和电窑。
谈及陶器,曹老师说陶器的发展与茶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说现如今饮茶越来越流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喝好茶,用好茶碗。好的茶碗就考验匠人的手艺,物以稀为贵,手捏陶艺在茶碗制作中尤为贵重,这不仅要求匠人有扎实的塑陶手法,更考验其对温度和湿度的把握,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做出真正的“精品”。
曹老师分析说,现当今陶艺的发展只有与旅游业紧密配合,才能有更宽广的出路,但游客挑选性价比高的小商品的趋向却成为一大痛点。手工艺品产量少、价格高,与数量多、价格低纪念品的矛盾成为阻碍手工陶艺发展的绊脚石。
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往往通过开班教学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在陶艺馆中,就陈列着一些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时指导孩子们制作的陶器。当我们问到什么样的陶器算是上等品质的陶器时,曹老师拿起一只其貌不扬的陶杯时,我们发现他的手掌与陶杯上的凹痕正好吻合,他笑着说:“什么算好的陶器,像这种随形的陶器,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好的。”
像陶器这样的非遗文化,怎么样才算好?曹老师认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现在的陶艺文化在烟台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靠的便是匠人们愿意将毕生所学授之于大众,文化在慢慢手捏随形后为大众所喜爱,从而走进千家万户。
烟台绒绣
《祖国大地》这幅挂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而是由烟台绒绣厂43位女工耗时60多天,用1200种颜色以700多万针绣制的绒绣作品。
烟台绒绣作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是胶东儿女的骄傲。自1861年烟台开埠,大量西方思想文化涌入胶东,西方绒绣技术也慢慢与鲁绣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烟台绒绣。19世纪八十年代,欧洲王室公主史密斯托烟台许世光夫妇针织了一幅《王后出巡图》送给英国玛丽王后,震惊了同为擅长针织的玛丽王后,从此烟台绒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后来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开设的“仁德洋行”成立附属绒绣厂,许世光夫妇的儿子许振邦创立利敏工艺加工厂,也就是烟台人熟知的“许家花房”。当时烟台生产的绒绣主要以出口西方国家为主。2016年,烟台绒绣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淑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绒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山东美术名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其创作的《蓬莱仙阁》等作品多次被中央和省市作为礼物送给国际友人。
烟台绒绣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史。资料显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查封仁德洋行,从此烟台绒绣产业下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再加上手工成本价格高,先进机器针织技术发展,导致手工绒绣市场大大萎缩,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传统绒绣工艺针织手法未得到系统的保护,部分针织手法失传。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发掘、被重视,绒绣作为烟台标志性文化艺术之一,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单,并得到广泛传播。在绒绣工艺上,唐老师首创“栽毛”“拉毛”等七八种新型绒绣织法,并创办绒绣学习班,广泛开展绒绣进校园、绒绣DIY等活动,让烟台绒绣这项传统技艺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烟台绒绣是世界认识烟台的一扇窗户,让我们推开窗页,找到保护发展绒绣的最佳方式。
莱州毛笔
世人皆知“湖笔”名满天下,却不知“莱州笔”也是“名门世家”。莱州笔讲究“尖、齐、圆、健”,笔头采用华北和东北一带的黄鼠狼尾毛为主要材料,略显红黄色,色泽明艳。笔杆采用江南一带“湘妃”等名贵竹竿,有的还采用珍贵的牛角及玉石。一支莱州笔的制作,先后经历择料、水盆、修笔、刻字、包装五大工序以及一百多道小工序精制而成。如此精细的工艺,引得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提笔写下“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
莱州笔现今共有四百多个品种,其中以“泰岱翠峰”与“豹狼毫”最为著名。1982年在全国第二次毛笔质量大评比中,莱州笔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从此“状元笔”备受广大书法大师和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李向松,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莱州市制笔厂厂长,莱州市制笔厂入选烟台市首届非遗工坊名录。他潜心钻研四十余载,力求将制笔工艺传承下去,2012年莱州毛笔制作工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启功大师为莱州毛笔题字:“仆自幼即爱好书画,而功浅脆弱,必持佳毫以助笔力。顾近光制笔多重管饰,百金之笔竟至书不成字,手腕之拙,足贻大方之笑,及得掖县笔厂所制诸品,柔健得中,管轻适手,使余秋蚓顿化春龙,因赘小言,以告同好。”可见莱州笔之于中华笔业地位之重。
烟台剪纸
烟台剪纸从何时兴起已无从考证,清朝时胶东地区便广泛流行。烟台地区剪纸门类众多,蓬莱、龙口、福山等地都有本地特色的剪纸风格。剪纸种类繁多,有居室剪纸、纸斗、对联剪纸等。居室剪纸:胶东地区由于地势原因,被称为“雪窝子”,为避风寒,多用纸糊住窗棂。居室剪纸又分为多个品种,如窗花、窗裙、窗旁等。纸斗:又称笸箩云子,是为用纸糊成盒子,用来存储米面。对联剪纸:胶东地区百姓喜欢将剪有鸟兽、文字的剪纸对联贴于大门之上。
烟台剪纸突出阴阳结合手法,配合单色与彩色的渲染,加之独特的寓意,为生活添加不一样的风采,展示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新春佳节之际,人们剪贴孩童、金鱼以表“年年有余”;新人连理之际,会剪贴鸳鸯以表“相濡以沫”。此外,烟台剪纸也有着明显的本地风俗特色,有展现明朝戚继光抗倭练兵的盾牌舞、表达宗教信仰的道教音乐剪纸、代表蓬莱仙岛的八仙过海等题材的剪纸画。剪纸表现随性,体现匠人心得,世世代代传承,可谓是胶东文化的“活化石”。2009年,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确立了烟台剪纸在全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力。
梁巧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十四届烟台市政协常委,山东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芝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将现代文化特色融入传统剪纸艺术,立足烟台本地风俗人情,将传承数百年的烟台剪纸故事继续讲下去。
所城里,从古至今都是胶东地区文化的代名词,2022年烟台市政府颁布《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提出了把所城里街区打造成非遗特色街道的目标,为加强非遗发掘研究、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强化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和管理、开展非遗进校园和市级非遗传承人传习活动等提供补助资金,对统一实施“山东手造”工程等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联系企业、招商引资,对所城里古房屋、古街道进行整修,进一步打造现代化历史文化街区,刺激游客进入景区的二次消费。
烟台市政府更是将所城里的金字招牌打向世界,2023年9月,一批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走进所城里大街,深度体验非遗文化,动手操作,感受来自东方大国的灿烂文化。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胶东人民心灵手巧,一代代非遗传承人言传身教,将属于中华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初审编辑:张辰辉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