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发区实验小学“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分会场活动纪实

2021-04-29 15:19: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世羚  通讯员  王翔 烟台报道

  2021年4月28日下午,烟台市区域推进“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研讨会分会场设在实验小学。会上烟台市教科院、区教研室领导、宫海燕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及全市20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

  会上实验小学从四个方面汇报了德融数理德育新模式阶段性研究成果:采取“一链四模块”“三阶段六步骤”改进语文、数学、主题班会和道法课,呈现四节示范课;进行语文综合实践和心理健康两节课例分享;进行德融数理模式下课堂教学改进的经验交流;四是通过评课互动深化德融数理德育新模式的理解。

  德融数理,课堂启智

  一链四模块,促进思政课程立人。用德融数理理念直接进行了目标改进、内容改进、活动过程改进、评价改进。

  孙虹磊老师执教的道德与法制课--《网络游戏是与非》,用大数据思维方式呈现学生网游相关数据、游戏与健康相关数据,多维的观察视角和思辨素材增强了学生多维度、多角度看待问题和辨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内生动力和自我践行力,让自律心和责任感直达心底、触及心灵,实现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德育理念,实现学科立人。

  郑丽老师执教的主题班会课--《坚持的力量》,从学生身边榜样入手,引发学生价值思考:坚持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回顾自己坚持的事项和计算坚持的时间中感受数据给予自己的力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探究克服困难的方法中深化价值判断,明确坚持的动机和意愿,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完成价值践行。

  回归学习心理,促进一般学科立人。用德融数理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再造课堂教学流程、改进课堂学习方式、培植共同体课堂文化、采取可视化的展示与讲述。课堂改造和学习方式变革,引发课堂隐性德育。

  金妮老师执教的语文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根据备课专业化三大技术精准分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定位学习目标,把握蕴含于语文学科深层的德育元素与学科关键能力深度交融。借助思维工具在阅读-分析-表达中习得方法。课堂将知识线、能力线、情感线、社会线,四线交互地蕴藏在每个板块中,用大问题来撬动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一条主线确定素养目标,三条支线厘清具体德育目标,用三大问题推进学生经历澄清-内化-外化的心理过程,达成价值认同和价值判断,实现语文立人。

  郑雪娜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扇形统计图》,直接将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数学核心素养,把在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和迁移运用所学思想方法直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重要的改进,实现数学教育的“文”与“理”的交融,“学”与“习”的结合。课堂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初步进行扇形统计图的各部分认识并针对特定数据做基本的统计。把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健康行动和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融汇到一个真实的任务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科关键能力和品格获得同步发展。

  德融于数,课例启行

  王孝静老师的心理健康课例《因为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遵循生活化教育理念,立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选取亲子沟通这一热点主题。捕捉生活中因父母唠叨而产生亲子冲突,共情学生的情感困扰,让学生过目难忘;通过列举父母唠叨--亲子冲突--心情压抑数据。由数解理,引发价值追问:唠叨背后到底有什么?让学生心中有数;通过系列情景体验,探寻心理学的沟通技巧,做到学而习之;用本课学到的方法与父母沟通,在价值践行中学中悟、悟中得,做到融会贯通。本课既解决了心理学上的亲子沟通问题,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家庭美德.孝德”培养。

  谢炆桦老师的语文综合实践课例--《多彩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用语文的眼睛观察生活;用哲学的思维自我省察、理解生活。学生不仅学会了学语文、用语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而且在记录课余生活的过程中,理性地看待课余生活,并能合理规划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知行合一,价值践行

  学校秉承“立人教育”思想和“让每个孩子在共同生活中学会立身、做事、做人”的办学理念,倡树“生活立人”的教养方式,把“德融数理”理念融入“生活立人”德育新实践,以“三一养成”为切入点,强调在课堂生活中立人、在学科中立人,建构了“生命对话”深度课堂教学范式,聚焦学生自主道德建构力提升,聚焦理性精神培育,使校园焕发了新的生机。

老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

  观摩研讨,交流提升

  观课老师进行了现场互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老师们在课例观摩中学方法,在汇报中学理念,在指导中提高境界。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新模式的实践探索,让德育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回归课程与教学本位,回归实践与活动本体,回归知行统一本义,回归人文、人性与人格本真,使生活立人更观照了学生道德建构力、社会行动力,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让教学走向了情理交融、知行合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世羚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