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兆安 | 初心如磐写春秋

2023-09-28 09:19:30 来源: 烟台散文 作者: 邓兆安

  初心如磐写春秋

  ◎邓兆安

  初心不改追鹏程,天南地北写春秋。

  在这秋高气爽、花果飘香的美丽时节,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了烟台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綦国瑞先生的散文集《第一方红印》研讨会暨《綦国瑞文集》赠书仪式。地点选在被誉为“胶东作家群”的诞生地的鲁东大学。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先生兴致勃勃地莅临会议,并充满激情地对该散文集作了独到的评析和高度的评价,还由此延伸对如何创作出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畅谈了个人的经验体会。这是烟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喜事!

  我与綦会长是莱州老乡,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1976年的初秋,我在西由中学通讯班学习,一天下午我去镇政府办公室阅报,一进门就发现俩位年轻人手指着报纸,在议论着一篇稿件的标题和导语。我敏锐地感觉到他俩可能是搞新闻宣传的,上前一搭讪,果不其然,其中有一位正是风华正茂的綦会长。当时他在掖县县委报道组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像长兄一般对我这个农家子弟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我很快踏上了新闻之路。转眼40多年过去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俩始终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纯洁的友谊,对他在新闻与文学事业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并致以诚挚的祝福。近日反复拜读《第一方红印》,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次触动和洗礼,久久不能释怀,其中给我留下最难忘、最深刻的感悟有以下三点。

  一是,心系故土情似海。从这本沉甸甸的长达46万余字书的内容和体量上看,故乡莱州的占幅大,分量重,共有十多篇,很有代表性,字里行间散发出浓浓的乡情乡味,充分体现出綦会长始终怀揣着一颗虔诚的感恩之心,源源不断地通过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名作回馈于家乡,报答于家乡,反哺于家乡。他于1979年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故土,被组织上选拔到了烟台地委报道组。在《月季灼灼耀眼明》一文中他真情地吐露:“后来我虽然离开了家乡,到烟台工作,但我的心总在牵挂着她,关注着她……”綦会长出生于被誉为“渤海之名疆,三齐之巨镇“的莱州古城,其童年是在那70余座美轮美奂、催人奋进又引人遐想的高大牌坊下度过的,“故乡最美”的种子早早地就撒播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因此,他对故乡莱州的那种崇拜,那种挚爱,那种眷恋,随着岁月的流淌愈加深厚,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从綦会长的《我为家乡写史志》中清晰地呈现出他主动请缨,历经三年多的呕心沥血,担纲编纂了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60多万字的《南关村史志》,受到了山东省史志办的充分肯定;当他得知家乡利用区位优势,建起了山东最大的农贸市场一一“万通市场”后,欣然前往采访,撰写了《故乡有了聚宝盆》的颂文,以此赞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村干部们高瞻远瞩的眼光,从这些真实鲜活又有深度思索的文章中,可以窥见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永久村民”对故乡的无私付出和一片赤诚之心。

  綦会长曾在莱州从事新闻报道多年,几乎跑遍了莱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几百篇沾着泥土芳香的新闻报道,对故乡这片神圣辽阔的热土,有了更多的熟悉了解,对古今涌现出的众多国家级名人更是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极大增强了他的底气、骨气和志气,从而塑造出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强大的正能量。选为本书命名的《第一方红印》,立意高远,大气磅礴,以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热情地讴歌了在我党历史上留下不朽伟业的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一一掖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郑耀南。作者从莱州到烟台始终不停地追随着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先辈的足迹,历经长期潜心研究,不断提炼升华,主人翁伟大而崇高的形象,通过一件件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事件和过目不忘的场景、细节描写,在读者的心目中自然而然地矗立了起来。只有对主人翁有着特殊的真挚情感,真正探究到、触摸到他的精神世界,才能创作出如此反响强烈的扛鼎之作。在以莱州籍明代首辅毛纪为题材的《说说天下第二》文章中,作者深入挖掘主人翁心系国家,凛然上书皇帝辞官回乡为民的英勇壮举,对我们当代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为国奉献不慕名利”的信仰追求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他以新落成的掖县公园为题材创作的《我爱故乡的星空》中惊讶地发现:“没想到这里不知何时竟成了莱州历代英雄伟人的集结地,成了莱州历代文臣武将相逢相聚的会客厅,成了莱州历代科技英才学界泰斗展示才情的大讲堂。”由此,他禁不住地赞叹:“这些莱州先圣们就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在这里构建一片灿烂的星空……用他们的思想光芒,用他们的智慧滋养、延续、光大莱州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他在《这片高地》一文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我的家乡与众不同的东西正是世世代代建筑和坚守的又经今人开拓、加固和升高的道德高地。故乡,我为你有这片伟岸的高地而骄傲。”綦会长不仅为家乡撰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还倾情主编了总计150余万字的《莱州史话》《莱州历史文化丛书》和《莱州历史文化通览》等一系列书籍,对莱州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是,心存挚爱不畏难。从新闻行业转型文学创作,我个人的体会是相当艰难的,痛苦的,漫长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因此多数新闻同行或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成功者可谓凤毛麟角,甚至认为是不容易敲开的铁门,而綦会长却对文学创作有超常的雄心与执念,他以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精神,勇敢无畏地敲开了这扇“铁门”,并不断攀登上一座座令人仰慕的山峰,成为我们新闻界华丽转身的成功典范。他于2005年退居二线以后,就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的海洋里,边探索,边前行,历经十多年的奋力遨游和种种挑战,不仅实现了散文作品的喷涌而出,而且具有思辨理性和实际操作性的“散文纵论”也相伴相生,一枝两花,恰似一朵鲜艳夺目的并蒂莲。这与之前他在从事新闻宣传时所形成的“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理论成果”的做法一脉相承,也有力地验证了“天道酬勤”“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的朴素道理。作者充满想象力与诗意韵文的《翠绿闪亮的地方》,读起来顿感眼前一亮,给人以大美的享受和无限的想象:“阳光照在上面,叶子闪亮发光,像是抹了一层油,翠绿翠绿的。果子也像是抹了一层油,发出翠绿的光。定睛看去,一棵树就是一块绿色的巨大翡翠。放眼望去,国礼园就是一片油汪汪的翡翠的湖泊……”这些生动的描绘,恰似眼前闪现的一幅娇艳欲滴的画作,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此文包含了作者所孜孜以求的优美散文应具备的“形、情、意”俱佳的目标。

  綦会长不断探究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散文的创作,使一批批寓意深远的精品,不断被国家级报刊所采用,并屡屡获得冰心散文奖、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等大奖。例如,作者慧眼捕捉的《金色的隧道》,之所以登上《人民日报》“我与一座城”栏目,就在于作者发现并感悟到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意义,并以新旧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加以形象化地呈现:“几百年间城市就在这样一点背山面海的狭长的局促地带里发展,像是一只窝着脖子,耷拉着翅膀的雄鹰,趴在窝里飞不起来。”而今城市巨变“随着一条条隧道的开通,那个只在海边狭长地带生长的城市,终于伸直了脖子,展开了双翼,真正像一只雄鹰高飞在祖国的东方。”读后令人拍案叫绝,这也展现出了綦会长对散文主题的敏锐洞察力,对各式体裁的深刻把握,其创作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已从一位半路出家的文学爱好者,蜕变成了在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散文作家。对此,同是鲁大校友的张炜主席在发言中感慨地说,“国瑞的艰难他个人知道,我们读者也都知道,他坚持了几十年,他的文集和这本散文集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用力地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我挺感动的。”他还十分赞赏地说:“国瑞尽可能的在使用自己的语汇、自己的语言方式来抵消那些二手语言的损害,这个努力效果显著。”

  三是,心有大爱乐奉献。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我于2019年退休后,被烟台散文学会聘为顾问,有幸参与了各类主题新颖丰富多彩的活动,见证了该学会日益壮大的喜人景象,真切地感受到綦会长就是这个大家庭里一位慈祥有大德的长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他总是以古道热肠,无私地、真诚地为他人和学会殚精竭虑,默默付出,甘当一块铺路石 。其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襟, 一直是我人生学习的榜样和砥砺奋进的动力。有一件事至今让我感动不已,萦绕心间。那是2019年的春天,我把刚刚出版的新闻作品集《登攀》赠送给了綦会长,谁知过了不到一个月,我就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兆安,这两天我在住院期间给您写了一篇书评,不合适的地方你就大胆地改。” 不一会他通过微信传了过来,标题是《登攀者的足迹》,我边看边止不住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前我根本没有表达此意,而他却在医院做了手术的情况下,一边打着吊瓶,一边用心用情撰写书评,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动不已呢?綦会长还很用心地将此文收录到《第一方红印》书籍中。我的堂弟邓兆文钟情于文学创作,他撰写了一篇散文,标题起了几个都不中意,最后请求綦会长帮忙,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经反复琢磨推敲拟出了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我就是一个老百姓》的标题。为了进一步深化主题,他还在此文中添加了两段大为增色的文字,让我弟弟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更令人钦佩的是,綦会长把发现新人、培养新人、提携新人,不断提升其思想艺术水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他负责烟台散文学会以来,应邀参加市内外各类大讲堂、读书会、培训班和学术讲座等几十场次,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在创作中摸索出来的“真经”,传授给广大文友、机关干部和莘莘学子,受众多达上万人。他还通过《烟台散文》刊物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进行立体传播,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正如张炜主席的评价:能坚持下去,办下去,团结一拨作者,培养当地的一些文学力量,这是很不容易的。大概现在坚持最持久、办得最好的散文就是《烟台散文》,在山东哪有一个超过《烟台散文》这么一个专门的散文刊物。

  传道授业,相互促进,已成为綦会长日常工作的常态和习惯,无不令人啧啧称赞。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散文理论家红孩赞佩地说:“国瑞是个热情、真诚又颇具儒雅之气的山东人,我曾称赞他是烟台散文的‘大旗大树大德’。”这一评价,实至名归。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许多人退休之后基本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可是綦会长却初心不改,开启了生命中的另一个春天,用他一篇篇饱含家国情怀激人奋进的作品,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真谛。这让我想起了76岁开始学习绘画,后成为世界著名画家的摩西奶奶,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綦会长在文学道路上立下的“生命不息、永远写作”的诺言,也将会一直鼓舞着我,鞭策着我。

  作者简介

  邓兆安,1959年3月2日出生,山东莱州人,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烟台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原总编辑,现任烟台市散文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两次荣获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四次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策划的网络栏目五次荣获中国互联网最高奖——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编著有《登攀》《中国式网络问政》《发现最美》《织网十年》等书籍。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13届长江韬奋奖,为中国网络媒体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代表。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11月,入选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初审编辑:钟建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