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乐圣”贝多芬一生写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在艺术成就和演奏难度上都达到了巅峰。要完整演绎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无疑是让钢琴家望而却步的“终极挑战”,真正可以胜任者在世界范围内寥寥可数。
53岁的时候,钢琴家李坚决定向自己发起这场挑战。日前,李坚在沪宣布启动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系列作品独奏音乐会的全国巡演计划。2019年-2020年,李坚将在全国各地以独奏会的形式奏响贝多芬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在黑白琴键上全面诠释贝多芬。
“我一直觉得自己挺适合弹贝多芬,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了。”李坚说,“我今年53岁了,贝多芬在我这个年龄已经写完了32首钢琴奏鸣曲。如果我是他的话,还剩4年寿命。所以不能再等了,这件事非得现在就做。”
演奏者的最高境界是“变得透明”
李坚6岁跟随母亲——小提琴家、教育家俞丽拿学习小提琴,同时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洪腾教授学习钢琴。1981年,年仅16岁的李坚在巴黎参加了享有盛誉的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大赛并荣获大奖。1985年,李坚远赴柯蒂斯音乐学院深造,受教于贝多芬第四代传人——钢琴大师米奇斯瓦夫-霍尔绍夫斯基。李坚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并与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他还曾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听完李坚演奏贝多芬《第21号钢琴奏鸣曲“黎明”》,俞丽拿说:“在他小时候,我就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看着他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现在听他弹琴,我已经不是以母亲的身份,因为他早就是一位独立的艺术家了。我很欣慰,看到他在53岁的年龄还能下定决心在专业上继续精进。”
再过几天,李坚就要离开上海,奔赴欧洲,把自己“关起来”,心无旁骛地准备音乐会。“时间很紧张,我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去学习和训练。我德语不好,现在要开始学德语。德语是贝多芬的母语,如果不懂他的语言,就没办法真正理解他。我还有很多东西要研究和突破。”
已过知天命之年,李坚决意离开大学,重新出发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他认为,当一个钢琴家在演奏作品时,最理想的境界是让自己逐渐变得透明乃至完全消失。“你不能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你只是把乐曲带给观众的一个中介。甚至这首曲子是谁写的也不重要了。唯有音乐存在,与心灵对话。”
真正的自由是“蹲过监狱的自由”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为期两年的音乐会计划是李坚致敬乐圣的“朝圣”之旅,也是他寻找“自由真我”的心灵之旅。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真我”?李坚认为,“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懂得了所有规则,遵循了所有约束之后的自由。
“这是一种‘蹲过监狱后’的自由。”李坚说,“要演好贝多芬,我们必须尊重原作,但是尊重原作并不代表你刻板地按照乐谱上的命令去执行,你还必须懂得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写?你必须不断提问,然后寻找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和贝多芬产生真正的联系,对自己的演奏产生真正的自信。”
“昆曲王子”张军很喜欢这个关于“监狱”的比喻。他说:“我们都是从不自由到自由。我们一辈子都逃不出一块红地毯、逃不出这些黑白键。这是我们的束缚,也是我们的幸福。”
贝多芬的32首钢琴曲分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大约有10首作品,相对比较单纯。中期热情、激烈、磅礴,一些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诞生,例如第17号“暴风雨”、第21号“黎明”,音乐中洋溢着一种永恒向上的力量,显示出人类的奋斗和自我提升永无止息。晚期的奏鸣曲拥有了温柔悲悯的气质,一方面和他耳聋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灵魂的升华。
李坚说:“演绎贝多芬全套钢琴曲的难度,除了技巧,更大挑战来自对贝多芬宏大开阔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灵魂力量的探索。贝多芬的‘真我’是永远难以企及的,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抵达。在舞台上,演奏家以自己的心灵和技巧制造出亦真亦幻的梦境。像贝多芬一样,终其一生,我们终究要面对那些巨大的挑战,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生命的伟大超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