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12月11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共同主办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坛暨第39届解放健康讲坛,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厅举行。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和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共同围绕“音乐治疗人生”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本次讲坛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承办;协办单位为上海新闻广播《活到100岁》、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让音乐走进心灵 治愈你
开心是保持健康的良药。可是如何让自己开心?想要开心,其实很简单。最重要的是能打开心扉、张开耳朵、学会聆听。音乐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那音乐是什么呢?从繁体字形上看,“乐(樂)”只比“药(藥)”少一个草字头,可见,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药物治疗的作用。
人生总有起伏,人的心情也会有波峰和波谷。有时人们会感到身体缺乏能量和能力,会对遇到的事物感到束手无策,这时候不要忽视身边的美好。沉浸到音乐之中可以帮助人产生心情的拐点,从消极走向积极,实现底部反弹。
音乐不仅是一种“药”,更能超过“药”。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拥抱音乐可以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深度和广度。音乐可以治疗什么?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目前医疗手段有限的心病。音乐无法用语言形容,它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当人们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而又无处可说时,音乐就是最好的“朋友”。有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肢体和大脑都能通过共振来互动,它对健康是有益的。
有人问,我不懂音乐怎么办?音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私的。音乐不是一种知识,它是生活的必需品。人可以在与音乐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希望、温暖、抚慰、欢笑,甚至是忧愁。无论是古典乐、交响乐,或是流行乐,只需要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闭上眼睛,松弛下来,让音乐走进内心,治疗心灵,人人都是天生的音乐家。
学习音乐就是学习如何去爱。音乐是弥漫的,因为音乐无处不在。心有多大,音乐就有多宽广。在一个超市里,收银员可以用二维码扫描器合奏出美丽的音乐。只要有心,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音乐的发声体。他们既不是音乐学子也不是艺术专家,但是他们内心有爱,音乐就能成为日常生活的快乐源泉。
音乐的价值是带来爱和快乐。真正的生命状态是不吝啬爱。人与人之间本是一座座孤岛,音乐却将人连接了起来。曾经有一名年轻学生做过一个实验,他将自己指挥的样子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上,再邀请全世界的网民跟随指挥录下自己能唱的合唱声部。网络上反响热烈,最后有一千多名网友上传了自己的视频。经过合成,人类第一个虚拟合唱团诞生了。这一千多名网友彼此互不相识,但各声部合成后的大合唱无比和谐,带给人们无可比拟的温暖和冲击力,那些发自肺腑的声音凝聚在一起,令人充满感动,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有一个孩子问自己的母亲:“学音乐是为了进入卡内基音乐厅?”母亲回答:“不是,学音乐是希望你能让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卡内基音乐厅。”心灵的创口需要用爱来愈合,而音乐就是心灵的创可贴。无论年龄、性别、国籍,音乐都是人们慰藉、安宁情绪的特效良方。
缓解舒压需要从“心”改变
讲坛举行当日冷雨霏霏,但能容纳近700人的上师大音乐厅里,两层楼面都座无虚席,不少观众只能站在会场后侧聆听这场特殊的“音乐会”加“催眠会”,掌声、笑声不时爆发,在互动环节,观众更是提问不断。
讲坛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助理研究员、中级心理治疗师刘乐,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医生部主治医生杜晓岚等作为互动嘉宾,和两位演讲嘉宾一起分享了音乐治疗和心理康复的故事,为观众答疑解惑。
医学治疗与音乐有什么关系?刘乐介绍,她的工作主要是针对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对于有多动症、焦虑症或抑郁的孩子,采用音乐治疗可以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杜晓岚认为,有些重症治疗到最后时,已无法用药物或其他方式来舒缓患者情绪,就可以通过音乐治疗。目前,音乐治疗对癌症舒缓辅助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是被国际认可的一种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孙时进认为,无论是音乐、舞蹈,或是绘画,都称为表达性治疗。在治疗手段的背后,重要的是医疗人员能不能放下自己带上好奇,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对方。理解是心理治疗的基础。例如催眠,就是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无条件的信任,因此心理治疗师最重要的是要有服务和爱的精神。心理咨询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
许多观众在讲坛开始前,就通过线上报名系统进行了提问。其中一个问题被多人提到:焦虑的时候适合听什么音乐?
孔祥东建议,在情绪较为波动时,不要听带有歌词的歌曲,因为歌曲太过具象,会有明确的指向性,要多听纯音乐,以此释放自己。刘乐认为,人在焦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音乐,还可以多听听大自然的声音,比如瀑布声、海浪声或是鸟鸣虫啼等,都能营造出舒适放松的意境。杜晓岚提出,能和内心产生共振的音乐有助于抚慰较为低落的情绪,而音乐节奏需要循序渐进、随心而变。
还有观众提问,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如何学会催眠?孙时进认为,催眠是双刃剑,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并不是为了去控制任何人,要脱开“术”的层面去看待催眠。重要的是,必须要开放心灵,唤醒自己,也唤醒别人。
针对如何缓解职业压力过大这一问题,孔祥东提出,听音乐解压不能只流于表面,否则压力暂缓以后随时还会“卷土重来”。要通过聆听音乐产生对爱的觉醒,要有“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为了服务他人”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情感纽带,将职业与服务对象无形之中关联起来,工作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孙时进也认为,最好的减压方式就是去了解每一个出现在你面前的人,了解他们的恐惧和愤怒来自于哪里,拿出自己的爱心面对,才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催眠不是操控是理解
催眠不是神奇的现象,所有看似奇怪的表现,都能找到现实的解释。有人认为自己五音不全,不识五线谱,是个音痴,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一定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并发现其中的美好。催眠实际上是一种觉醒,许多人呈现的潜力是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当社会告诉他们“不行”的时候,人们会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不行,而催眠正是解除社会环境带给他们的“催眠”,让人实现自我觉醒。
“人体成桥”催眠实验看上去是一个让人惊奇的舞台表演,可以把人“变”成一块“木板”,再“变”成一座可承重的“桥”。其实,这个实验并没有那么稀奇,这是每个人都存在的能力,只需通过陪伴者的激发就能达到。
用音乐也能够唤醒沉睡的自己。原本不了解自己的时候,认为自己是第一代的手机,通过催眠觉醒可以发现,原来自己是最新一代的手机,有许多能力只是受制于潜意识里的观念。
音乐是美好的、充满爱的事物,它能丰满人的精神世界。当心理遇上障碍时,要勇于尝试,抛除恐惧,去探索、发现未知的自己,不断寻找精神的家园,就会发现人的潜力无比巨大。
现场实验
讲坛现场,一名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女生举手参与了第一次催眠实验。实验开始前,孙时进与被催眠者进行对话,彼此了解。实验开始后,孙时进在被催眠者耳边小声嘀咕:“抛除杂念,想象自己是一块木板,漂浮在水面上……”当被催眠者进入沉静状态后,工作人员搬来椅子,让被催眠者的头和脚各搭在一把椅子上,而中间的身体部分则完全悬空横平成“桥”。
接下去,“神奇”的一幕又发生了:当孙时进用手按住被催眠者往下施压时,她悬空部分的身体居然还能向上反弹,仿佛真的“漂浮”在水面上,有“浮力”托举着她。确认状态后,孙时进便稳稳地站立到女生悬空部分的身体上,而此时被催眠者看起来没有丝毫不适。
之后,孔祥东也体验了一回被催眠的过程,同样完成了“人体成桥”的实验。
看起来神奇仿若魔术一般的实验,其实并没有任何玄幻之处,其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爱与信任的体现。两名被催眠者都表示,在整个催眠过程中自己的意识是清醒的,并不是“睡着”的状态,但他们却完全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跟随口令完成整个催眠实验。
孙时进说,不仅如此,催眠师也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到被催眠者的身上,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催眠是要走进被催眠者的世界,去理解并唤醒他们,而不是操控。对于被催眠者而言,需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勇于尝试,抛除恐惧。要用这样的意愿和力量来发现和探索未知的自己。
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也表示,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胆怯的人,从不敢在公共场合主动表现,但是这一次的催眠却让她打破了自我的桎梏,也更敢于表达自己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