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会礼仪?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乐音   2015-12-31 11:03:00   作者:乐音

  不合时宜的掌声才是古典音乐的未来

  如果要我选出2015年古典音乐界最为尴尬的时刻,大概非今年3月在香港发生的“鼓掌门”事件莫属,虽然很遗憾我并未在现场。时逢第43届香港国际艺术节开幕,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率领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访港演出。理查-施特劳斯为23件弦乐器而写的《变形》最后,弦乐演奏家们终止掉c小调和弦但还未将弓子放下时,就从观众席里传出了两声掌声。乐师耸肩力表无奈,蒂勒曼因为余音被打断显得很生气。不过更为激烈的反应同样来自观众席。一位观众对领掌者叫道:“你出去,出去!”无独有偶,2014年,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在香港国际艺术节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也被过早的掌声打断。“鼓掌门”后,周光蓁在《南华早报》对领掌者予以痛击并大书特书音乐会礼仪。那位率先大吼的听众说:“如果我不吼,恐怕许多音乐家以后就不会来香港演出了。”

  也许无论是记者还是自秉公德阻止领掌的观众,都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抛开故意领掌为了显示自己对音乐有多了解的领掌者不计,这类不合时宜的掌声,也许恰恰说明了观众中的新鲜血液构成。对于初入音乐厅的族群来说,如果人生中第一次聆听交响乐音乐会的经历就深深烙下了被其他乐迷唏嘘和恶狠狠眼神扫射的伤痛经历,那么受伤后的他们恐怕也不会再踏进音乐厅了。于是,一群自封为古典音乐传统的捍卫者,恰恰成了古典音乐未来的掘墓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长达15年的音乐会聆听过程中,我一直对乐章间的鼓掌和不合时宜的音乐会举止表现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容忍和乐观,也在不止一次的著文场合中呼吁解禁音乐会礼仪。因为我十分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买票在高中时进入上海音乐厅,聆听人生中的第一场音乐会时的不知所措和激动之情,更在一首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的乐章间和大家一起鼓掌。即使是现在,对于很多第一次跨入音乐厅和歌剧院的听众而言,掌声即为情感自然流露。既然音乐能够与他们形成共鸣,那为何要禁绝情感的自然流露方式,比如在乐章间鼓掌或端起相机拍照。况且,即使现代音乐厅有着“乐章间请勿鼓掌”的标识和语音提示,对于毫无音乐常识的听众而言,又何谓乐章,为何不能鼓掌呢?难道需要他们为此接受普及,忍受半个小时无聊的音乐会礼仪说教吗?

  成熟的观众和主办方应当对古典音乐受众中的这批新鲜血液施以最为宽仁的理解,而不是以“影响他人”一言蔽之。就像每座城市,每个国度都会有新鲜族群移民进入一样,新人们的道德举止和行为准则需要在实践、交际和生活中渐渐与原有族群磨合,于是便有了城市的个性,国家的象征,社会的基调。对于音乐会听众同样如此,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近入门的观众,才会让他们在潜移默化而不是呵斥责骂中与自己融为一体。不过,一个更让我感兴趣的话题是,身为乐迷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浮出水面走出牢笼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就会知道我们秉行的音乐会礼仪,其实不过是自认高明的新装,现代文明中的裹脚布。这并不仅是我的观点,也是一大批西方乐评人和音乐会主办方的观点,其中就包括在以传统著称的英国皇家爱乐协会的大奖致词中,美国乐评人Alex Ross的开幕发言,他提到“现行的音乐会礼仪将成为古典音乐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发展,唯音乐会礼仪一尘不变,誓与它的寄主同存亡。对于现代人而言,要在100分钟内被迫不举起手机刷朋友圈和拍几张照片,也不能随着情感宣泄而鼓掌,已经是骇人听闻的非人道做法。而这一惯例竟然还理所当然地在大部分演出场所内执行,既有悖常理又违反事物规律。不过我在民乐界看到了希望。在上海大剧院的中央民族乐团《又见国乐》演出中,人们可以随意鼓掌,也可以掏出相机拍照而不受阻拦。乐团团长席强对我说,这是信息时代,乐团需要大众把演出的照片发到微信上、微博上,弘扬国乐,只要不打闪光就行。古典音乐界前途未卜的未来,反而在传统的民乐界豁然开朗了。 (唐若甫)

  多听音乐,少拍照片

  音乐会(这里指广义的),当然是以听为主。在现场,自然也包含视觉,尤其是欣赏歌剧。现在手机普及了,看到心仪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看到有特色的歌剧制作,拍几张照片留念,也无可非议。问题是,有的观众来到音乐厅,似乎不是来听音乐,而是来拍照片的。

  尽管在音乐会开始前,剧场广播会重复播放听众注意事项,其中包括在演出中不要擅自摄影拍照,尽管在演出中,剧场服务员多次手举招牌提示不要摄影(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多少会影响观众和台上表演者的情绪),但仍然有人置之不理,在演出进行中,时不时拿出手机(甚至摄影机)拍摄,这不仅干扰了周围观众静心欣赏音乐,还妨碍了演奏家的演出注意力。几年前,小提琴家穆特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时发生的风波,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但情况似乎并无好转,演出中随意拍照的情景依然层出不穷。剧场管理者现在又只得加上一招:一旦发现擅自摄影者,立即远距离用激光笔发射红线提示。这也是剧场的无奈之举,实在有些煞风景。至于在音乐会上随便发出声响等不雅观现象,也时有所见,比如11月21日,奥地利钢琴大师德慕斯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上,对前排观众(有的是儿童)的不文明行为(包括拍照),不胜其烦,中途停演,甚至爆了粗口。此类影响甚坏。上海观众素以文明修养领先全国,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

  其实,欣赏音乐会时拍照,不仅干扰了别人,还影响了自己。一心不可两用,当你在听音乐会时,经常想着拍照,你的心肯定静不下来,势必会减弱自己的聆听效果。11月12日,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在东艺的独奏音乐会,坐在我前排的一位男士,每隔几分钟就要拿出手机拍照(还要东张西望地留神服务员的发现),整场音乐会几乎没有静心聆听过。我真想拍拍他的肩膀:老兄啊,你是来听音乐会的,还是来拍写真集的?

  最为壮观的一幕往往出现在音乐会结束前,因为此时剧场容许拍摄了,于是群拍而起,无数手机的荧光屏闪闪烁烁,闪光灯噼里啪啦——这时候就会出现非常奇怪的情景:明明是很精彩的音乐会,现场的掌声却稀稀拉拉,不够热烈——不是不想鼓掌,而是一个人只有一双手,都用来拍照,哪来第二双手鼓掌?

  音乐会结束,拍几张照留作纪念,无可非议。但拍几张就可以了,不要忘了给台上的音乐家鼓掌。这是作为观众的文明礼貌啊。其实,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最佳的图片,节目册和网上都有。最近,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推出了一个人性化举措:在倡导文明观演,不在演出期间摄影、摄像的同时,考虑到有些观众想要留下舞台现场瞬间的愿望,只需扫描上交的二维码,便可轻松获取官方提供的艺术家排练和演出的照片,更具纪念价值和意义。如此善举一举几得,是否值得其他剧院和音乐厅借鉴?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在德国、奥地利欣赏音乐会、歌剧的经历。他们的剧场似乎从不在演出前播放有关聆听的注意事项,也没有在演出中看到服务员手举提示牌,更不要说在剧场里会出现激光红线飞射的情景——观众席上一片安静,全神贯注于舞台上的演出,从没见到有人会在演出中擅自拍照。演出结束也很少有人用手机摄影(我注意观察,他们平时也很少使用手机),大家都是在尽情地喝彩、鼓掌、甚至跺脚,气氛热烈温馨。这样的场面往往会延续几十分钟,尽兴而散,依依告别。如果说什么是音乐会真正的“豹尾”和高潮,我觉得这样的情景就是。一台高质量音乐会的完成,除了演出内容,还包含了观众的素养,这常常是被我们忽略的。 (任海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