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编辑:格明福   2016-01-24 14:21:00   作者:格明福

  当然,作为民歌节本身,需要经得起各种不同政治立场的检验。民歌节存在对观众进行一种非理性操纵这一意识形态功能,它通过一套系统的文化机制,使主体在无意识中臣服于现实生活关系的利益和要求。通过歌词本身、舞台背景(灯光、音响等)、明星效应(如那英、韦唯、周华健、黎明以及一些外国歌星等)等对观众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对民歌节的审美欣赏变成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消费,无形中达到了自然而效果颇佳的宣传作用。

  民歌节与地区经济性要素、政治权势的协商密切联系。“刘三姐的故乡”,这是一个有鲜明特色而吸引人的口号。而南宁市政府也有意把民歌建设成为南宁市的一块“品牌”,以这一品牌引导南宁甚至广西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再考虑到民歌节其它方面如音像工业的发展、多国公司的连接方式、民歌音乐制品的销售和市场以及它与个人、本地群众的音乐审美习惯等,民歌节提供的情况恰似社会的缩影。它顺应了当今中国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情况。

  三、凸现民歌的现代美

  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之前,音乐界和文化界学人对民歌的现代发展深感忧虑,认为与现代化高科技的结合使民歌面临生存危机,担心民歌的现代唱法会导致改变其文化基因,会失去其鲜明的民族性、人民性以及特有的韵味,并因此反对民歌的现代化,反对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在我看来,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举办,给了以上观点一个明确的回答:在东西方社会都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掌握好方法,传统民歌面临的就不是什么危机,而是一个转型的契机。民歌在新环境下将来发展我不敢妄加论断,但它肯定将不同于传统的民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传统民歌的渐趋消亡,但不等于民歌的渐趋消亡;就像古典诗歌的消亡并不等于诗歌的消亡,相反,正是因为古典诗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有了今日繁荣的白话小说和自由诗。

  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演员演唱气质、精神状态的不同,赋予了传统民歌新的生命力,使人感受一新。老歌与全新理念的演绎,更像是现代年轻人所思所想的一种表达。而这是在民歌的最主要的文化基因并没有大变动的前提下取得的成功:各民族民歌那种特有的旋律有鲜明的体现,观众在欣赏中很容易区分开来;民歌本身的民族性特色在服装、伴舞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虽然民歌节本身还存在某些问题,但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还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启发。

  现代美学理论已经证明,美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一定的文化语境相联系。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审美对象,放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审美意义,问题在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因此,一味反对民歌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没有实际意义,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在这种语境中的意义也已经不同于以前。这种发展可能会导致民歌失去某些东西,如一些人所说的原始、质朴等,但是不能为此而否定民歌的现代发展。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并不是要抹杀民族性。南宁国际民歌节就是在保存民族性的基础上与现代性、国际性的成功结合。不承认这种结合,表面看起来是在保护民歌,其实却是在阻碍民歌的发展。如此发展下去,民歌再唱一千年也还是原来的老样子,甚至很有可能因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消亡。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应该辩证地理解。民族的东西要成为世界的,并不是说不能吸收现代的东西。夏商周时代具有民族性的东西比以后多,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几千年的历史进步,毕竟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中的许多方面已经因为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逐渐消亡,它们并没有真正地走向世界。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启发我们,在今天,民族的东西必须和现代的东西相结合,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承认。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民族的东西才可以说真正成为世界的。

  对民歌的发展甚至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建设,不是要单纯地保持传统或者是一味地现代化,而是应该根据本民族、当地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多层次的复杂情况,及时对思想加以调整变化,进而促进它们的发展,使其凸现现代美。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根据社会的需要,成功地凸现了民族文化的现代美,进而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所启发:在东西方社会都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把握好方法,民族文化面临的就不是发展的危机,而是一个发展的契机,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完全对立,我们应该根据当地人民的实际,在保存其民族性的基础上和现代性相结合,以凸现民族文化的现代美,适应当代人在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发展。

  政府对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成功组织和运用启发我们:政府应该加大对艺术组织和艺术活动的赞助和支持,从文化的发展来说,这种支持会促进艺术的普及,大众审美修养的提高;从政治上来说,它的实际影响远远大于金钱所包含的影响,适当的政治领导和深谋远虑的政治策略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政府或者是艺术组织以及艺术活动还可以争取企业的赞助(对当地群众的影响和地理位置是企业衡量艺术组织对资金需求的两项最重要标准),这对艺术组织的正常运转以及艺术活动取得良好的组织和效果大有裨益。虽然这种赞助可能会对艺术活动本身有某些消极影响,如导致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的商品化,但是只要我们把握好尺度,就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点,使其积极意义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