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编辑:格明福 2016-01-24 14:21:00
在后现代信息化社会,人的审美需要也开始出现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习惯于用科学技术来包装一切,那种追求无限理性的精神正在趋向消失。在这个文化略显浮躁的时期,审美需要所在的文化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其象征体系也正在随之改变。在这个社会的转型期,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文化的创伤,需要一种自我修复,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文化的张力。对于第三世界的文学艺术来说,受创伤的原因更为复杂,包括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社会的各种压力。这使它们面临严峻的使命,即要使这种文化的创伤变形为审美对象,进而获得文化的修复。在阿多诺看来,现代音乐以其特有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使人脱离异化的现实,从而使人和现实所丧失的真实内容相交往,挽回了人在现实中所失去的希望。就民歌以及民族文化而言,其发展和演变必然与时代的这一审美需要相一致,和现代音乐以及高科技相结合,增加可供交流的符号,进而增加交流的能力。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处于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状态,再加上政治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人民的审美需要呈现多层次状态,使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并行发展的状态。人民对民歌的审美需要也是如此,但是总的倾向是向“现代”靠拢。在南宁国际民歌节期间,笔者在对观众的采访中发现,人们对民歌的审美需要各有不同,但是却有几个大致的方向,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传统民歌与“新民歌”(尤其是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那些)取舍中的矛盾心理。尤其是岁数偏大的人,他们大都表示,由于出生时代等原因,他们对传统民歌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然而他们又大都同时承认,改编后的民歌由于加入了高科技的灯光、音响等辅助手段,旋律更加好听,文化含量更高一些,这在朝阳花园歌台以及青秀山歌台(民歌改动幅度相对较小)的观众中中老年人相对较多可以看出。青年人则大多表示并不反感传统民歌,但是更喜欢改编后的民歌,这在民歌节开幕式的观众情况上也可窥见一般。据笔者目测,几万观众中95%以上是中、青年人,尤以青年人居多,且现场气氛相当热烈(当然这与“追星”等因素有关)。据海南儋州一位年轻女歌手介绍,在他们的家乡仍然存在“以歌代言”的现象,但是他们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二者处于并行发展的地位,从民歌的发展角度考虑,她还是比较赞成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适当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这种层次各不相同的审美需要,是我们在对民歌的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南宁国际民歌节的这种多层次性是与人民对民歌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相适应的。
与审美需要密切相关的是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涉及人类社会最本质的核心能力,是审美关系的载体,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与社会的运动、审美需要的发展相一致,所以审美能力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与审美启蒙关系密切,是近代启蒙主义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此前,由于人的审美需要并没有单独独立出来,审美能力与其它能力如认知能力、劳动能力、交流能力等也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人的各种能力处于混沌状态。审美能力问题随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与人的认知能力、劳动能力等发生了严重分裂。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分裂就越深刻,艺术与非艺术也就越严格划分,审美能力与经济、技术、伦理、政治等能力相分离。民族文化在此间的发展呈现相对独立倾向,民歌也不例外,对它的审美欣赏与人的以上各种能力相对分离,更多表现为情感和娱乐的一种方式。
在后现代文化全球化时代,随着人类的各种知识出现重新融合趋势,审美能力与其它各种能力也开始出现重新融合趋势。人的各种能力之间关系的变化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其功能重新呈现一种复杂的形式。受此影响,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的功能也随之更加复杂。
南宁国际民歌节期间,人们在欣赏民歌这一艺术形式的同时,与经贸洽谈会(经济能力)联系在一起。虽然这次经贸洽谈会并不是民歌节本身的一部分,然而主办者把时间安排在民歌节期间,吸引客商的目的显而易见。这期间总签单159.6亿元人民币,可谓收获颇丰。而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宁桂源房地产开发实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广西柳州卷烟厂、南宁卷烟厂、南宁市恒大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万泰啤酒有限公司、侨凤企业、广西电力等企业对民歌节的赞助行为则突出体现了民歌节的广告功能。写着这些企业及其产品的小旗挂满南宁市的大街小巷,有效地扩大了它们的知名度,对企业以后的经营无疑会大有帮助。其宣传功能(或说意识形态功能)虽没有如此鲜明,且大多相对比较隐蔽,却也不可忽视,这一点下文“审美意识形态”一节中再作详细地论述。人的各种能力的结合是必然趋势,一味地否定它与经济能力的结合没有实际意义,重要的在于根据新的形式调整自己的思路,进而有效促进民歌的发展。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可以把形象作为某种表达“关于人的东西”的表象符号,正是通过这种关于人的东西,人们才得以沟通和交流。而艺术恰恰是相当合适的表意的形象体系,因此艺术被给予前所未有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民歌作为一种艺术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民歌在作为人们沟通和交流媒介的基础上,和其它形式的交流重新出现融合趋势,这影响到了民歌的功能。在南宁国际民歌节期间,人们一方面通过民歌这一“形象体系”达到了思想感情的互相交流,另一方面,经贸洽谈会热火朝天,这里进行的是资金的交流。这次民歌节请了大量广西以外甚至国际上的著名歌手来演唱他们各自的当地民歌,如澳大利亚的詹姆斯-布朗戴尔(《羊毛剪刀喀嚓响》)、西班牙Blavo弗拉明戈舞蹈团(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等,在这里进行的不仅仅是音乐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这里既有传统的老歌,又有新创的民歌,它们进行的则是古今之间的交流。审美交流与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古今交流等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变化使得人们重新从审美交流的角度思考民歌在现代的发展问题。
民歌的审美意识形态功能与以上三个方面密切联系,更加值得注意。审美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由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和限定,都具有强大的实践力量和巨大的同化力量,以及对经济基础而言的相对独立性。与法律、哲学、伦理、宗教等“意识形态”方式不同,审美意识形态以与想象密切结合的情感为基本中介,因为情感和想象的特殊性,审美意识形态呈现出离经济基础较远的距离和较为复杂的辩证属性。在阿尔都塞看来,审美意识形态就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媒介。他主要从形象和仪式,或者说从形象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入手来研究。民歌与意识形态有关,学界早有论证,从《诗经》所记载的民歌就可以看出人民对当时封建地主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如《硕鼠》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民歌的审美意识形态功能得到了加强。阿尔都塞同时认为,审美意识形态作为审美交流的媒介,既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情感话语,又是一种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的特殊形象。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越来越趋向于依赖媒体(报刊、杂志等)、电视、因特网等工具,与同事、朋友以及具有相似兴趣的“陌生人”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和社会情感的交流。民歌节期间,当地媒体给予了大量的报道,网上还长期设立了报道民歌节以及相关消息的网站(www.nnsong.com),其审美意识形态功能比以前更加重要,政府也给予其相当的重视。
南宁国际民歌节作为一个艺术的节日,它以与想象密切结合的情感为基本中介。而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公司、南宁市人民政府的联合主办,地方政府领导人的出席讲话等加重了民歌节的意识形态色彩。为着政府的利益着想,我们可以不把民歌节看成艺术事件,而把它看作一种社会政治事件,它讲述或者参与着社会场中各种力量之间正在进行的游戏。民歌节作为社会参数,其主题有好几种重要的变奏。
南宁国际民歌节还可以被解读为时代的标志。每一个歌台、每一首歌都可以对照其社会语境进行阅读。在此话语方式下,民歌节有多种主题,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和幻想,在某种程度上描绘出日常生活的轮廓。如今年的民歌节以其鲜明的国际性、现代性、民族性为特色,反映了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表明即使是处于双重边缘位置的广西也面临巨大变革,适应时代,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审美需要。在这种欣赏中,民歌揭示了时代的种种社会张力,同时又为这些张力提供了解决之道。在这里,民歌节可以被阐释为一种社会记录文件,日常生活的主题学。青秀山歌台的“广西山歌擂台赛”,则主要适应了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审美需要,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青年人和外国游客无法真正融入其中,来此更多是为了满足某种新鲜感和猎奇感,这从现场观众的反映即可表现出来。
把民歌节作为时代的标志进行阐释,也就同时强调了它与社会语境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极难把握。马克-波斯特在评论广告时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预先保证广告与社会恰到好处地联系起来。如果有的话,广告制作者就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记录了”。这句话用来评价民歌与社会的关系同样合适。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一首民歌会怎样被各种群体与阶层的观众所接受。民歌节本身也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视听结合的活动,这更增加了其复杂性以及被多重阐释的可能性。如开幕式上同样是为民歌节而创作的郁钧剑演唱的《广西好》和陈明演唱的《梦壮乡》,结局却大不相同,前者用非常直白的话语称赞广西,观众反映相当一般;而后者的“……为什么脸上总没有忧伤,为什么眼里从没有泪光,只因为铜鼓响,只因为火把亮,明天的壮乡,更辉煌,更辉煌”,用优美的歌词和旋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却是大受欢迎。据报称,陈明身着壮衣演唱的《梦壮乡》已悄然流行于绿城的大街小巷。又如青秀山歌台的山歌擂台赛第一天结束时,评委要求各参赛队民歌的题材应侧重党的“三个代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等,给人以宣传重于民歌本身之嫌,使观众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启发我们,充分发挥人的宣传能力和民歌节的宣传功能无可厚非,但是发挥的方式应该注意策略。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