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2010首页 > 首页烟台新闻

信息化时代来临 “绿色邮筒”渐渐被淡忘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编辑:   2010-04-19 08:31: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种通讯手段日益丰富,特快专递、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等各式各样的信息传达方式让人们渐渐淡忘了街头上的绿色邮筒。曾几何时,一封封承载着关爱与问候的信笺从小小的邮筒走向各地,如今穿过马路去投一封信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记忆,绿色的小小邮筒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记者调查

  日收信件从几百封降至几封

  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邮筒依然矗立街头,目前它的利用率怎么样?记者做了调查。

  18日上午,在烟台市区毓璜顶邮局门口,一个一米多高的邮筒立在邮局门前,手持手机发短信的行人从它身前匆匆经过,似乎这个曾经让人依赖的信息传递者已不能让人提起兴趣。在邮筒的中间位置上写明了开箱频次,第一次开箱时间是11∶00,第二次是16∶50。不过,记者看到,邮筒上原本的开箱频次是每天三次,如今的两次是人工打印后用胶带粘贴上的。

  进入正在装修的邮局,一位张姓女工作人员接待了记者,“对呀!我们每天都要开两次,虽然平时没有几封信,但是开箱也是我们的工作。”工作人员说,每天最多能取20封信,“这是最多的!”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每天几封,有时甚至什么也没有。而就在前几年,有时一天还能接到几百封,过年的时候最多可能达到上千封,但也是以贺年卡居多,真正的信件少之又少。

  经了解,该邮局地处政府机关聚集地,工作人员介绍,“有很多机关单位目前有不少信件往来,但大多数也是从柜台上办理,而不是直接投到邮筒。”这位工作人员说,“好多来寄信的年轻人甚至连写信的格式都不会,我们还需要现场教给他们,年轻人都上网不再写信,也就是一些不会利用先进通讯手段的老人来投封信。”

  使用人群

  信件交流的多是中老年人

  18日上午,在市区大海阳邮局,今年45岁的牟女士正在仔细地查找邮政编码,因为去年邮编刚刚做了变动,牟女士称,“以前经常写信,这两年不怎么写了”,她这是要给一位过去的同事写封信。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写信的主要人群是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老人。

  据记者了解,牟女士这封信的投寄地址在芝罘区,面对记者的询问她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写信能够更清楚地表达内心感受。虽然我也上网,但是打字的速度太慢,再说也没有对方的电子邮箱或者QQ,还是写信吧。我相信对方收到信一定会非常惊讶。好多年没写信了,现在提起笔有些想到的话,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牟女士很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这些感受。

  在记者与牟女士交流的时候,一位男性市民抱着一堆材料来到邮局,说要发一封寄往加拿大的跨国邮件。经过一系列的手续后,才填写完。经记者了解,这位市民也不经常写信,这次是迫不得已。他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在家里帮老人写信,父母的兄弟姐妹多,又不在山东省内,所以他们沟通感情还是以信件为主。该邮局一位姓石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邮筒里不但信件少了,而且最近还发现了一些其他东西,比如身份证、假证等等,都是一些不法分子在搞恶作剧,让人很无奈。

  渐渐疏远

  七年前的投信记忆

  张伟,2007年毕业于鲁东大学,说起邮筒他告诉记者自己深有体会,从一开始完全依靠写信与亲朋好友传达感情,到后来成为手机一族,张伟说,2003年刚入大学时,经常写信给同学、家人,大二有了手机,从此弃笔。投信成了他七年前的记忆。

  张伟回忆说,刚上大学,跟许多高中同学的感情依然浓厚,信中告诉要好的同学自己的近况,沟通彼此学校的相关情况,相互鼓励共勉,是信中的主要内容。“当时每周至少一封信,有时甚至更多,每写完一封信都要到学校南门的邮局门口将信投进邮筒,当时恨不得信能以最快的速度寄到目的地。”

  如今,张伟每月还是至少能够收到一封信,不过这封每月必至的信却是信用卡的消费明细,拿到手里看一看便扔到一边。“比起高中、大学时候差远了,那些信我都是仔细地留着,每次拿出来看一遍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写信交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张伟笑着说,有时候真的想写一封信,但是又怕收到信的人说自己不正常,写信的念头虽一直在脑子里徘徊,却始终没能实现。

  张伟说,大学里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信箱,以前每天都有人定时去取信,可是目前同学之间交流感情的信件已经几乎没有了,大多数信件是院系老师业务论文之类的信件往来。

  何去何从

  虽然使用人少,仍有存在必要

  在烟台市区最大的环海路邮局内,大堂经理杜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平信已经越来越少了,她坦言每天只能收到几封信,主要原因还是通讯手段丰富了,不过每天两次开箱是不会变的,即便里面的信再少也要保证开箱。

  在该邮局外的邮筒上同样写明了11点是第一次开箱时间,但是11点了工作人员还是没有出来开箱,邮局工作人员介绍,“ 还不到点”,11点20分左右,一位女工作人员终于开箱了,记者看到她手里只有两封信件。

  记者在一位工作人员盖邮戳时数了一下,只有6封,“砰砰砰”,邮戳举起又不断落下,几封信将进入分检、运输、投递的过程。记者联系邮政局调度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是工作人员休息了,至于目前信件业务相比以前少了多少也不得而知。

  毓璜顶邮局的工作人员说,邮筒是服务大众的,即便使用的人少了,肯定也会留下来。记者咨询11185工作人员,一位工号5705的工作人员答复,目前人们通讯要求时效性,即便是使用邮递业务也多是特快专递,但是也有一部分固定的人群使用邮筒,它的存在毋庸置疑。 张琪

张鑫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