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观百老汇音乐剧《摇滚学校》
一股摇滚旋风袭来。百老汇原版音乐剧《摇滚学校》(School of Rock)登陆广州,给这座都市增添了十足动感。该剧改编自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的同名电影,由著名音乐剧大师劳埃德-韦伯亲自完成。自2015年在百老汇首演后,这部音乐剧屡获大奖,巡演多地,收获好评无数。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摇滚乐可以将人卷进它的节奏和气氛里。事实确实如此,该剧被国内媒体誉为“燃系音乐剧”。即使对摇滚一无所知的人去观剧,也不会感到隔阂,甚至会被活力四射的肥宅老师和孩子们感染。
这群在名校学习的孩子,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乖巧,遵照家长的期盼和老师的嘱咐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常春藤联盟高校。在平常的生活里,他们不被允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听音乐而言,只能听古典音乐不能听摇滚,因为家长们觉得摇滚会误导和耽误孩子的前途。当杜威在给孩子教授摇滚乐时,校长突然出现在课堂,给杜威一个“措手不及”。可聪明的杜威及时扭转情势,将枯燥的数学课上成一门生动有趣的音乐数学课,用音乐伴奏的方式上课。即使家长和老师极力想防患于未然,可孩子们的心就像深不见底的洞穴,难以让家长和老师摸清和掌控。
杜威的出现,给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自由的大门。与此同时,孩子们的纯真,也给了杜威找到突破困境的出路。杜威在做代课老师前,无钱交房租、被自己创建的乐队淘汰、被唱片店老板辞退……已经逼得他无路可走。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让他“咸鱼翻身”,成功建立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少年摇滚乐团,并在一次摇滚大赛中收获了来自家长和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掌声。孩子们的心也被燃烧起来了!他们不愿聆听说教、不愿屈服现实、不愿相信所谓的规则,而希望自由不羁,寻找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这一切,最终得到了小学校长的鼎力支持。校长本是一位严肃之人,冷若冰霜,循规蹈矩,而在杜威邀约的聚会上,终于释放了自己多年因工作而倍受压抑喜爱音乐的心,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并且破例让同学们出外秋游。
该剧分为上下幕,而摇滚成为能将两条双向并行的线索最后产生交汇的引导力量。如果说上半幕是不被理解的时期,那么下半幕则得到孩子们的全程配合以及家长老师的全力拥护。摇滚成为他们思考现实和未来的重要助推器,摇滚精神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电影和音乐剧里,杜威都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谁知道摇滚精神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杜威会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往独立自由的方向思考。最后,杜威在电影里面提出的结论是:如果想摇滚,就必须要有打破规矩的勇气,你必须对强者产生愤怒。
“一起来呐喊!”这句歌词共唱了4遍,而且爆发出来的力量随着次数的递增而愈来愈强。在我们看来,摇滚精神在剧里有两层含义:一层代表反抗世俗追求自由的向往,另一层则象征不妥协不服输的坚韧。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带着“我们就是冠军”的信念,杜威和孩子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参加摇滚大赛却没有得奖,不过已经感染了在场的观众。他们并没有绝望,而是领悟到摇滚不是为了成绩,摇滚就是摇滚,不能让强者打败自信。
在这部剧里,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等待发芽的梦想。只是随着年月的增长,梦想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而默默潜藏心底,等待机会让它重见天日。因此,与其说这部剧谈的是梦想,不如说是聚焦探索如何让梦想实现的过程。
已过而立之年的杜威喜欢摇滚的梦想从未改变,即使中途遭遇诸多不顺,依旧没有磨灭心中的火苗,并通过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摇滚,将梦想燃烧成熊熊火焰,照亮依旧在路上寻找自我的迷惘人群。至于孩子们,家长不惜花费重金来培养他们,老师也严格遵守秩序管束他们,期望将他们塑造成统一的形象:努力学习兼内向含蓄的优等生。只可惜,孩子们的心声不可能得到倾听,孩子们个性和爱好也无法展现。
在另一条对比叙述线中,杜威同样启发校长展现出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原来在校长内心的某个角落里,摇滚也是她的挚爱,是17岁那年夏天的初心,已进入她灵魂的深处。在歌声的撩拨下,校长沉浸于回忆从前美好的青春时光,并将那颗喜爱摇滚的心慢慢释放,为我们唱出一首充满深情的Where Did the Rock Go,通过多次提问的方式让我们陷入思考:年轻时我们怀揣的梦想究竟到哪里了?我们有时间静下心来聆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吗?
在剧末高潮,两条对比叙述的平行线产生充分的交集。看到台上家长和老师一起为孩子们的梦想得以实现而欢呼雀跃,在场的我们也为之动容。在这个隆重的时刻,我们似乎看见孩子们正在实现家长和老师曾经憧憬的梦想,而这些梦想正一步步地实现。这一晚,梦想如烟花般燃烧绽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