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与音乐相伴一生

2019-06-23 11:23:00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曾子芊

  有机会去拜访音乐教育家郑又慧老师,我很高兴。因为我在幼年也修习过几年钢琴,经历了许多琴童都会产生的喜爱、烦躁等阶段。最终,学琴的计划还是因学业的繁忙而搁置了,工作后想重新找时间练习却又常感到力有不逮。郑又慧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从事音乐教育三十多年,这次正好可以趁机请教一下郑老师在学琴方面的建议。

  “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小听音乐!”郑老师强调,“对孩子来说,这些才是难得的养分”。郑老师介绍说,由于演奏任何乐器动用的都是小肌肉,而孩子的小肌肉大约要在六岁左右才会发育得好,如果家长在孩子的肌肉发育尚未完全之时过早地让其练习乐器,那么效果会事倍功半。

  “可是很多音乐家不都是从四岁,甚至更早开始学乐器的吗?”我向郑老师提出了疑问。“是的,可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贝多芬、莫扎特呀!”郑老师笑道,“你看,巴赫的父亲和哥哥都是随时可以教他音乐的老师,莫扎特更是从小在音乐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贝多芬则出生在音乐世家……真正让他们成为音乐家的,是他们从小就被大量的音乐所包围。”

  郑又慧的家庭也是一个“音乐家庭”,兄弟姐妹六人都学了乐器:钢琴、黑管、长笛、小提琴、大提琴……还有的学了不止一种,像郑老师本人就学了黑管作为第二乐器。“你们的父母一定很喜欢音乐吧”我忍不住好奇道。郑老师说,母亲以前每周都会带着他们去教堂参加聚会,大家聚在一起唱诗歌、为朋友们弹琴伴奏,纯净的乐声一再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与神圣。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兄弟姐妹们才能忍受练习的枯燥,坚定了探寻音乐世界浩瀚边界的决心。那时,每天放学回到家,他们这些孩子有的在小阁楼上,有的在后院,有的在客厅、餐厅或者卧室,见缝插针地找地方练习乐器,然后再不受各种声音干扰地把学校的课业完成。后来,他们的父母甚至养成了不管家里多吵都能安然入睡的习惯。

  所以,郑又慧认为,在孩子六岁之前,重要的是要培育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趁早”和“考级”。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喜爱上音乐,进而自主地去学习。郑老师育有两位女儿,在她们小的时候,通过放着音乐让她们跟着摇摆和律动以及做一些音乐游戏,都使她们培养出了良好的乐感。等孩子再长大一些,还可以经常带她们去听音乐会,等她们看到台上小姐姐的裙子那么神气的时候,对音乐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了。

  前几年,郑又慧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在大陆出版,在观念和具体指导方法上为父母提供了范例,该书的台湾版本还曾获中国台湾出版界的最高奖“金鼎奖”。后来,郑老师又给小琴童们编了一套《超级简单学音符》(全三册)。

  为什么要编这一套书呢?郑老师说,这是因为她发现有不少的孩子能演奏乐器,却不能识谱!学会识五线谱是学钢琴的基础。不过,对很多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这第一步就足以令他们望而生畏了。还是请出游戏吧!书里把“音符”、“故事”、“绘图”和“贴图”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孩子们就会和五线谱开心地做朋友,潜移默化地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回忆起学习钢琴的成长过程,郑老师说,自己曾经的老师都比较严厉,会让她把一首曲子从头弹到结尾,如果出了错,还要拿小竹棍敲手指。不过,郑又慧并不十分赞赏“棍棒教育”。她认为,学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练习的难度不应过高,比起从头弹到尾的训练方法,拆分小节慢速练习会更有效,而且能够帮助提升视奏能力。

  “有些家长送孩子去学乐器,也并不是希望他们能成为莫扎特、贝多芬。”我与郑老师分享曾听过的一句话,“而是他们希望最后音乐能陪伴自己的孩子一生”。“这样的态度真的很好呢!”郑老师同意道,音乐的美是普世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就算什么乐器也不会,做个纯粹的听众也很好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