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如歌四十年

2019-01-13 16:32:00 来源: 文艺报 作者: 紫 茵

  ——听王健上海音乐会有感

  这场音乐会,注定非同凡响引人瞩目。

  那晚的上海寒风萧瑟冷雨绵绵,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里却温暖如春喜气洋洋。经年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的大提琴家王健,同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全场以大提琴为绝对“主角”,中外两首协奏曲+两首组曲让演奏家和欣赏者,在音乐中获取美感与情感互为交融的艺术体验。

  在王健音乐生涯的起始阶段,这座城市、这个乐团曾给他留下珍贵的记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1979年3月访华期间,在探访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时,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和大提琴演奏家埃斯金等聆听到王健的琴音,前者赞叹这个10岁男孩已称得上“一位世界级演奏家”,后者则反复强调说“这是天才!”这个天才琴童随后亮相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而银幕下的王健11岁首次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法国作曲家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开创该作最低龄独奏者的国内纪录。再后来王健赴美留学,从国际级演奏家到大师级艺术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王健作为个体,既是最初的受益者,又是最好的见证者。余隆特意邀请他重返故地,再度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2018年12月26日的音乐会,既为大师50岁生日献上贺礼,大师亦用音乐为改革开放40年的新上海再添华章。两全其美何乐不为?音乐会由此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王健携琴登场。某个瞬间让笔者有些恍惚,啊!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那个神气活现于影片中的10岁琴童,竟然已步入半百之年!而这40年间,他获得过多少荣耀赞誉,又赢得了多少掌声喝彩?今晚的他还是开初的他,同样的表情、同样的风采。他的微笑仍像冬日暖阳一般照进我们的心底,而落座之后大师迅速投入音乐,“未成曲调先有情”。全场清风雅静如无人之境,他双目微阖两眉紧蹙,已先行进入凝思冥想的创作状态。那张面孔的穆然、怆然将听众迅速带入《逝去的时光》“隧道”。

  今晚演出这部作品,似乎承载着更深的用意和更厚的寓意。

  应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委约,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为马友友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1996年2月首演于巴黎。陈其钢曾言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有感而发的一首”,它表达着一个时代逝去的一种遗憾怅然,“从前的那种宁静,再也找不回来了……”在回忆中往事越来越朦胧,在音乐里回忆却越来越清晰。所有的艳丽和壮美最终化作逝去的伤感,在回溯的历程中却得到了永恒。1999年春天与秋日,王健曾两次到北京,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分别合作演出这部作品。

  终于让飘然淡远的思绪收回到现场。在一片寂静安谧中,大提琴独奏导引着最初的乐句。在弓弦轻触的刹那间怦然心动,这是以中国文人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古琴曲《梅花三弄》作为主题贯穿全曲。纯粹而纯净的中国元素,经演奏家独特而灵性的重新解读,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染力焕然而发,从而为听众带来深深的感动和震撼,引发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王健的琴音深情而深邃,既有对时光逝去的幽幽感喟,同时贯穿着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开放性哲思。音乐中启示着美好的回忆,总会给人以继续前行的希望和动力。一曲奏罢余音缭绕,心底淡淡忧伤中的深深意喻挥之不去,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下半场开始,前两首分别为《巴赫风格的巴西组曲》第一号第一乐章:咏叹调、第五号第二乐章:前奏曲。这是巴西作曲家埃托尔-维拉-罗伯斯的传世名作,欧洲古典音乐特质与南美土著民谣律动,浑然天成融为一体,音乐富含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奇异斑斓的色彩和声、清简别致的复调交织。王健琴音如歌倾情咏叹,上交乐团八位大提琴演奏家引弓拨弦,彼此感应相互默契,一幅异域风情画卷在音乐中徐徐展开,引人入胜美轮美奂。

  听过两首古典基因变异的曲子之后,现在轮到古典乐派纯正的经典:弗朗茨-约瑟夫-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王健曾为世界唱片龙头品牌德意志DJ公司录制过专辑,可以说,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于他而言,已然深透灵魂化入血脉。无论听他演奏过多少遍,还是感觉历久弥新百听不厌。这既是由作曲家经典原作的品质决定,也是演奏家更新现场版的魅力使然。很多乐迷都表达过相同的观点,听王健的演奏,可以听到从未听到过的东西,既不同于自己也不同于他人的新颖别致。他的音乐可贵地张扬着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却依然严格遵循着原作的法度、情理。忠实还原经典,重新解读经典,这就是王健的“海顿C”。

  王健的演奏技术和艺术造诣,已然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但他的音乐从不张扬炫技或刻意煽情。他曾多次强调:“音乐最完美最理想的境界往往是最简单最自然的表达”,这一点他深受斯特恩大师影响。毫无疑问,王健是一位特别擅长用大提琴“歌唱”的演奏家。早在他10岁的童年时代,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权威专家周小燕教授就已格外注意并极为欣赏他的这个优势。在耶鲁大学和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的王健成长成熟了,更加倾心用情自由自如在弓弦上歌唱。听了回国后的王健演奏后,周小燕教授曾欣喜有加地夸赞他演奏的琴音,超越了某些声乐专业演唱者的歌声,而带给她内心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动。

  王健对大提琴这件乐器的情有独钟。无论何时何地,他永远牢记父亲的忠告:“音乐容不得半点功利”,这句话已成为王健为人与演艺的座右铭。从艺40年,王健一直在修炼功力而远离功利。上世纪80年代,香港儒商林寿荣先生赠送王健一把300多年前名贵的意大利阿玛蒂古琴,他至今仍在用它录音录像、登台演出。那个夜晚,从“阿玛蒂”琴流淌出来的“嗨C”,那么温暖亲切、优雅隽永而富于韵味。全场观众屏住呼吸认真地倾听,倾听着王健发自内心的生命之歌。

  一位在艺术高峰上成功的攀登者,带给上海的深冬之夜,惟有感动和希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