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12月22日,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如约而至。2007年的这一天,大剧院正式开幕运营,如今,这座长安街畔的艺术殿堂已走进了第11个年头。今年的开放日当天,从上午9时到下午16时30分,50多场精彩活动将在大剧院的各个空间内上演。
据初步估计,届时大剧院将接待8000名观众。本着“免费不免票”的原则,一部分观摩票已经定向发放给了劳动模范、社区居民、医护工作者、大中院校师生、地铁公交司机、首都志愿者等各界群体,还有部分观摩票可通过“线上实名免费抢票”进行预约。今天上午10时起,大剧院公众服务号“票务管家”已开启抢票通道,抢完即止。
12月22日,大剧院四个剧场和台湖舞美艺术中心都将有演出登台。歌剧院内,运用8k技术拍摄的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将举办首映式,随后,歌剧电影《美丽的蓝色多瑙河》《长征》也将轮番播放。音乐厅里,大剧院合唱团、北京交响乐团将分别带来合唱音乐会和交响乐音乐会。小剧场中,大剧院管弦乐团将奏响经典的室内乐作品。当晚,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还将举办《群星耀京华》京津冀群众精品文艺节目展演。
公共空间同样精彩不断。橄榄厅铜门,校尉胡同小学、自忠小学的孩子将带来纯净的童声合唱。戏剧场入口,昆曲婉转开唱。花瓣厅里,阿根廷舞蹈、印度舞蹈极具异域风情。此外,北水下走廊“剧中人”迎宾活动、北玻璃幕墙下的整点报时、西咖啡厅第五空间舞台的民乐室内乐演出、机器人智能引导都将给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演出进行的同时,大剧院还特别策划了一系列艺术展览。西展厅的《回眸经典》呈现了11年来国家大剧院原创和制作的剧目。东展厅里,《“名家足迹”系列艺术展——靳尚谊、钟涵油画作品展》尽显东方神韵。与此同时,艺术沙龙、艺术馆和音乐厅四层环廊也布置了精彩展览。
快访
在迎来建院十一周年之际,大剧院三部自制剧目将先后登台上演。从昨晚起至20日,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复排亮相。12月20日至25日,大剧院中国原创歌剧《兰花花》将由吕嘉执棒,开启二轮演出。12月22日至27日,大剧院原创儿童歌剧《没头脑和不高兴》将首次与观众见面。
张千一:经典是在打磨中成就的
把《兰花花》从陕北民歌改编成一部歌剧,大剧院前后做了近七年的准备。在反复研究文本的同时,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的音乐也写了三年之久。去年首演后,导演陈薪伊带领主创团队听取了许多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反馈,又经过了一年多的沉淀和修改,《兰花花》即将再度登台,而张千一也始终没有停下对全剧音乐的进一步调整。“从歌曲这种小的音乐题材改成一部歌剧,确实非常不容易。”张千一说,“一部歌剧作品是要不断打磨的。文本和音乐的创作过程其实都是纸上谈兵,只有经过具体的、综合性的排演,你才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结构方面一些段落的衔接、人物的刻画,每一轮复排演出,我们都会做出调整,希望能让一部作品成为留下来的经典。”
2010年,张千一第一次与大剧院合作,为原创舞剧《马可-波罗》作曲。2015年,这部作品还去了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巡演,把中国故事和中国艺术家们的才情带给了欧洲观众。几年来,张千一早已成为了大剧院的常客。“我们作为创作者,非常愿意和大剧院合作。”
印青:大剧院从来没有远离观众
《天路》是大剧院继《马可-波罗》之后推出的第二部原创舞剧。曾经谱写了家喻户晓的同名经典歌曲《天路》的著名作曲家印青为本剧担任音乐总监。“这六七年,我跟大剧院连续合作,没停。”在《天路》之前,大剧院原创的歌剧《运河谣》《长征》的作曲都是由印青完成的。与张千一一样,印青也对大剧院在剧目制作上的“较真儿”深有体会。“给大剧院创作,那可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得全力以赴地投入,他们要求的标准高,不仅要达到中国的一流,还得达到世界的一流。”印青十分享受这个过程,“这是国家级的平台。作为一个艺术家,能为大剧院演出,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还有一点令印青十分佩服和感动的是,大剧院从来没有远离观众,它同时是一个艺术普及的平台。印青自己就参加了很多面向普通观众的讲座和普及性的演出,给大家讲歌剧、讲音乐,乐此不疲。“就这么十年的时间,你能感觉到一些讲座上,观众们问的问题不一样了。”印青说,“其他的院团当然也培养了很多歌剧观众,但我个人觉得,北京的‘歌剧热’和那些对歌剧有非常深刻了解的观众,是大剧院培养起来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