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雅、无拍——打击乐的另一种面孔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陈雄 2016-02-18 09:42:00
国内基层打击乐协会第四站,记者选择了内蒙打击乐协会。内蒙打击乐协会是2014年6月2日成立的。他们在预备期就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举办了多次自治区级的活动。这在全国打击乐协会中也并不多见。
在呼和浩特的协会所在地,当记者与内蒙打击乐协会首任会长孙玉华面对面坐下后发现,内蒙的打击乐发展并不像人们印象中如同地理位置那般的冷清。相反蒙古族人的豁达开明反倒使他们对外来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在广袤的内蒙草原上,人们普遍对本民族的歌曲、器乐有着天生的热忱,同时他们对外来的优秀音乐素材从来不会抗拒。这种和谐相处,相互依存让他们的音乐生活给人留下不紧不慢,却又很讲究的印象。
作为内蒙打击乐的引领者,会长孙玉华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鼓手,有着25年的乐队经验。孙玉华还曾经拜在内蒙最著名的作曲家杜兆植门下学习作曲,这让孙玉华在后来的音乐演奏、创作当中游刃有余。孙玉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鼓校,取名“无拍”,孙玉华称,这是出于自己对“即兴”的追求,无拍既有拍。由于拥有对节奏良好的把握能力,他在演奏时经常根据音乐需要即兴发挥,他的即兴发挥,每每都会得到台上台下的赞赏。
在聊到内蒙打击乐发展态势时,孙玉华一向谦和的面孔露出了几分得意神色。在他那不足百平的教室中,先后走出全国性打击乐赛事的马林巴、小军鼓、爵士鼓、民族打击乐第一名十余位。在日本举办的国际打击乐比赛中他的学生更是多人次、多乐种获得奖项。更让他得意的是,在某个国际大赛中,他的学生甚至可以撑起一项赛点,原因是这个赛点只有他的学生进入决赛。那种只有中国乒乓球队才有的霸气,在一个并非打击乐大省的内蒙古展现出来。
从学生们的成就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们的辛勤。更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要求很高。30多年前,港台歌曲裹挟着电子音乐进入中国,地处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反应比沿海地区稍滞后,在抓起吉他唱过流行歌曲后,很多人又改行打鼓,孙玉华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30年后的他,又敏感地感受到国际打击乐已经进入不仅重节奏,还重旋律的新时代。虽然,蒙古传统音乐里打击乐并非主流。可他们却是追赶潮流的弄潮儿,从不落伍。在全国爵士鼓学生中,内蒙古的马林巴、颤音琴、小军鼓学生占了30%,这就不难解释他们能够在各大赛事中不断夺魁的成果了。
几年来,内蒙打击乐学会举办了三届自治区打击乐比赛,参与了多次公益演出、电视节目录制,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北京、上海。当30多个学生被北京来的大轿车拉走录制2016年春晚时,孙玉华从鼓校出来,钻进了他那开了10年的红色北斗星汽车里,在零下24度的瑟瑟寒风中幻想着协会的未来。
在他的三年规划中,除了协会已有的常规活动,还有创作三个适合演出的小曲目、一个可以撑起下半场大轴的协奏曲;开创可持续的“星期音乐会”;为有天赋的学生铺设一条进入音乐专业的道路。三件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但如果你了解他的能力、知晓他的历史,这些都不是说说而已。三件事里面也都含有一个字“雅”。其实,内蒙传统音乐中就透着一个雅。即便是牧民的哼唱也渗透着一股难以明状的雅。孙玉华告诉记者,他已经不甘于摇滚乐中的爵士鼓,升级到独奏、重奏、协奏,就是想让学生们不仅通过敲击器乐达到个性张扬宣泄情绪,更希望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北斗星在呼和浩特宽敞的大路上奔驰着,人们像驾驭骏马般地驾驶着汽车,那极具进攻性的驾驭方式几次惊得记者大呼小叫。但当驾驶员“脱蹬离鞍”后的那种闲静豁达,却又令人无法与刚刚的驾驶方式联想到一起。这又会让人想到演奏激昂亢奋的万马奔腾场面时,汉族人会面带激情,而蒙族人却一脸淡定,或许只有用草原文化才能解释奔放与静雅的关系。直到飞机飞越黄河略过大青山脉时,记者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动与静的美。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