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蜀音妙律战旗红——器乐情景晚会《印象西南军乐风》观后

来源:文艺报   编辑:乐音   2013-06-20 17:13:00

  为迎接全军第九届文艺会演,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推出了一台在内容上具有鲜明战区特色、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的器乐情景晚会——《印象西南军乐风》。

  晚会以民族交响诗《5.12》开场,既表达了对在那场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哀悼,又展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大灾大难的英雄气魄。创作者独具匠心,选用了音列中的G、C、D(512)三个音来形象寓意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那一惊天动地的情景;乐曲引子用弦乐的低声部作铺垫,让笙奏出柔和并略带哀伤的乐段,乐队营造出让人追思的意境。随后打击乐器大力度的敲击将听众带回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演奏中各种乐器交替奏出的抗震主题和弦乐、管乐、弹拨乐激动人心的快板展开时流动着清晰的军歌旋律、国歌旋律,仿佛让听众感受到千军万马奋战在地震灾区一线的激动场景。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表现大灾难的作品不同,民族交响诗《5.12》传递给听众的不是大地震带来的悲凄追忆,在贯穿全曲的创作动机中,深沉悲壮的元素始终被辉煌和充满希望的广板以及激动振奋的快板旋律所包裹,表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作为军事题材的器乐作品是比较少见的。《印象西南军乐风》晚会中的巴扬三重奏《突出重围》一定会给听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际上,要想仅用一种乐器来展现宏大的战争场景是非常困难的。但作曲家和演奏者大胆利用三台巴扬的组合形成一种强大声场,把巴扬的手指技巧、风箱运用和现代演奏技法充分糅合,逼真地发挥在乐曲中。听众完全可以从音乐进行中听出发报声、敲击电脑键盘声,甚至战场的风声、蝉鸣声……,只用三个演奏员,就把“红”、“蓝”两军对阵的高科技战争的实战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在乐曲中段,演奏者用抒情和充满豪气的旋律抒发着我军将士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结尾部分,三位曾在意大利国际比赛中获奖的巴扬演奏者更以快速、挥洒的技巧表现了我西南战区广大官兵珍惜和平、不畏艰险、刻苦训练、力求打赢的精神风貌,作品在给听众带来震撼力量的同时,演奏者激情潇洒的表演更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象。

  大提琴、羌笛、中阮和打击乐的组合《尔玛古道》让听众听到一种新颖的重奏形式。这首乐曲以羌族历史文化为素材,用羌笛以小调式奏出“2 2 2 17 6”的羌族风格主题,大提琴以优美、抒情的音乐扩展着这一主题,随后中阮加入,与大提琴相互呼应,弹拨乐中阮以跳动的分解音型衬托,仿佛让我们看到逶迤古道上缓缓前行的驼马队。进入中段发展呈示部后,吹、拉、弹、打击乐4种乐器此起彼伏、丝管交错,但始终由横箫和大提琴贯穿着羌族特色的主旋律。乐曲柔美动听,清凉而不失婉约,幽雅而不落清新。以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透视着尔玛古道这一历史之路轮回的艰辛与悲欢,给人带来沧桑古史的厚重和现实的光明希望所包含的双重艺术享受。

  器乐情景晚会始终紧贴主题和地域特色,浸染着浓厚的西南民族色彩,晚会的三个板块分别揭示了抗震救灾、民族特色和西南战区官兵奋斗风貌这三大主题。如钢琴独奏《梦幻曲——致“5.12”中的芭蕾女孩》通过婉丽激情的音乐艺术形象,表现了“5.12”大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的一位热爱芭蕾艺术的小姑娘身残志坚,追求美好理想的可贵精神;戏歌《家园》以器乐、声乐与川剧打击乐相结合,亦奏亦歌,表现了四川地震灾区人民顽强不屈,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晚会中有以巴乌、葫芦丝和古筝、象脚鼓等乐器演奏的《傣乡欢歌》,有给人带来绵绵思绪和深情回忆的笙与乐队《彝海随想》,还有反映西南战区官兵与驻地汉族、傣族、佤族、藏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共建边疆、和谐生活的鼓乐舞《欢腾大西南》,使西南战区的民族地域特色得到充分的诠释。

  晚会中全部节目都是原创,这是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器乐情景晚会这种形式的创新之举也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以二胡与声乐《二弦吟》为例,这个节目会给观众一种新的、不曾相识的感觉!二胡与歌者的和谐交融,舞台器乐与声乐间的大胆调度,灯光舞美的映衬包装,无不让人感受到那种初逢新鲜的惊奇和品尝着未曾尝试过滋味的喜悦。尤其是词作者和曲作者通过对二胡这种内外二弦乐器演奏手法的归纳,绝妙地把民族文化和历史时空所遗留的宝贵精髓与悠扬琴声以及带有戏剧音韵元素的声乐契合,在如歌如诉的古典意境中转换着“一弦是马脱缰的奔烈,一弦是空山鸟语的清雅,一弦是牧歌悠扬,一弦是窈窕女的婉约”。更在看似凄美的审美映射中,让二胡左弦拉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右弦送出“大江东去不复还”的磅礴气势。听完这首音乐作品定会令人展胸扼腕,感慨中国文化之宏伟精深,怀古纳今,代代不衰!《二弦吟》这种组合形式和独特的舞台表演情景应该说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以侗族原生态的原始素材创作的《踩歌堂——侗乡乐舞》又是另一类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音韵又在作曲和配器手法上有创新的器乐组合了。它以侗族大歌为基本素材,在乐队配置上以民族弹拨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但别致地加入了钢琴、双簧管和大提琴等少数西洋乐器,曲作者敢于大量地运用减音程和各声部间交错使用不谐和音程,甚至还让民乐器和西洋乐器在同一旋律上同时以小二度进行,造成奇特、神秘的音响效果,与黔东南侗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民族音乐特点相吻合。演出中穿插的原生态唱法和舞蹈表演花絮以及乐手间的活泼互动更使侗族的民间音乐得到升华。

  这台器乐情景晚会的创新之举还体现在节目与节目之间的连接,也打破了传统的“报幕”模式,采用一个个器乐小品演奏来串场,就好似一根金线穿起一整串珍珠,与整台晚会相得益彰,珠连璧合。更为重要的是:在“器乐”和“情景”的交叉联系,对比融合的关系在演出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在多维的舞台呈现中,始终突出着器乐演奏的本体,或歌或舞的调度里,乐器的旋律主导是非常明确的,把握这种主次尺度没有精深的导演意识和高明的舞台调度手法是不可能的,这对于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来说正是拿手好戏!(汪 毅) 

 

 

 

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