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60年——穿越时空的记忆与佐证
来源:文艺报 编辑:乐音 2013-06-20 16:48:00
如果说,透过哪种现象能形象而准确地折射出新中国60年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恐怕没有什么艺术形式能够像歌曲这样——既能记录社会变迁,又能紧扣时代脉搏。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些恒久流淌在人们心底的歌声,仿佛一条深情涌动的历史长河,荡激出万千气象的时代画面。
上世纪50年代“唱”行其道歌曲的鲜明特点是:主题突出、情感激越、节奏齐整、题材单纯。在各类音乐体裁中,进行曲是影响最广、作用最大、最受群众喜爱的演唱形式。《歌唱祖国》属当时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作品采用鲜明凝练的歌词、宽广沉稳的旋律和三段体的音乐结构,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强烈自豪感和万众一心阔步向前的宏大气势。《志愿军战歌》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动员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的战斗檄文与慷慨壮歌。
此外,为数不多优美抒情的电影歌曲,成为那个朴素纯真的年代里惟一的浪漫情怀与时尚流行色。人们借助电影《柳堡的故事》《五朵金花》《洪湖赤卫队》《草原上的人们》和《芦笙恋歌》中的歌曲《九九艳阳天》《蝴蝶泉边》《洪湖水浪打浪》《敖包相会》和《婚誓》等,羞怯而又巧妙地抒发着内心的隐秘情感,沟通着彼此默契的情感渠道。
总体来说,唱响于上世纪50年代的歌曲,是号角,是战鼓,是建设新社会、恢复生产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延安精神的传承与继续。在党的“八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流传于全国各民族之间的进行曲、抒情歌曲的普及与推广,形成了演绎时代内涵、凝聚人民斗志、鼓舞全国人民“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和强大动力。
上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及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造成的严峻局势,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斗志的精神振奋剂,进而激励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奔向前方。
1963年,《我们走在大路上》应运而生,这首前面为主题、后面为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的合唱歌曲一经问世,就成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奋斗精神的形象素描,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划时代之作。如果说与此同工的歌曲还有高迈雄浑的《一代一代往下传》,那么相得益彰的另一首歌曲则应是瞿希贤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学习雷锋好榜样》《谁不说俺家乡好》《人说山西好风光》《众手浇开幸福花》《翻身农奴把歌唱》《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以及少年儿童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分钱》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各族各界、各行各业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祖国的颂赞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上世纪60年代对中国歌坛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有两个:一个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诞生,一个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问世。《东方红》是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长征组歌》则以生动凝练的辞赋语汇,形象感人的优美曲调,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热情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这部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性色彩的壮丽史诗一经演出,就获得了巨大社会反响,成为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并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作品经典。
196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分别用一个整版刊登了10首“语录歌”,而且,两报均同时配发了“编者按”,于是,最初产生于沈阳的“语录歌”迅速风靡全国。《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争取胜利》《共产党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李劫夫谱写的具有代表性并在社会上广泛传唱的语录歌。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在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方针指引下,许多负有政治责任感又颇具艺术才华的艺术家们在艺术个性与“百花齐放”的有限原则之间,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奉献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
如果说《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毛主席的话儿记在我们的心坎里》《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为祖国献石油》《打靶归来》,以及《英雄儿女》《红日》《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主题歌是直接表现“主旋律”里面的“硬主题”的话;那么《乌苏里船歌》《马儿啊 ,你慢些走》《幸福不会从天降》《草原晨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洗衣歌》等当属“主旋律”中的“软主题”;而像《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与少年》《草原之夜》及电影《刘三姐》中等歌唱美好生活、向往爱情的歌曲,就纯属有“小资”之嫌的擦边球,因而在“文革”期间自然成为被禁忌、被批判的对象。
严格说来,由于10年“文革”,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与6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形态密不可分,政治与文化生成的土壤具有极大的同质性与承接性,八个革命样板戏成为统占全国、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流行歌曲”。
当时能在“样板戏”的缝隙中取得一席之地的,主要来自经官方审定出版的《战地新歌》中的革命歌曲,其中收集的除了像《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一类歌颂伟大领袖题材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伟大的北京》《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政治色彩浓郁、艺术上尚具特色的歌曲外,也适当编选了一些像《打起手鼓唱起歌》和《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旋律新颖、节奏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新歌。此外,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题歌《满怀深情望北京》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为当时极为匮乏的社会文化生活注入了令人振奋的新鲜血液。
而真正释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热望的,是打倒“四人帮”,彻底结束“文革”的历史时刻。《祝酒歌》以模仿锣鼓秧歌的喜庆节奏,活画出亿万民众获得二次“解放”般的欢跃心情;《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用优美华丽的三拍子,大胆表现对幸福生活和爱情的美丽畅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采用电子音乐伴奏,令人备感新奇;《太阳岛上》抒发了夏日里洋溢在年轻人心里的甜蜜喜悦;《青春多美好》《泉水叮咚响》运用优美的旋律,清丽的节拍,勾起人们对青春、对生活、对事业的幸福遐想。
上世纪70年代,是中国当代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代,也是百端待举、激情燃烧的复兴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使70年代末期成为改革开放的发轫与转折的伟大时刻。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之所以会成为80年代的风貌速写,是因为它形象准确地刻画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律动,刚刚从旧体制挣脱出来的人们,吟唱着《一支难忘的歌》,追问着《幸福在哪里》,披着《十五的月亮》,捧着《我的中国心》,满怀《思念》,闻着《小花》,穿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想着《绿叶对根的情意》,终于欢跃《在希望的田野上》。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是巷陌百姓刚刚告别了语录歌、样板戏的单调与重复,摆脱了革命造反歌曲的生硬与聒噪,拎着“板砖”式录放机“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躲在深院里偷听从港台渗透进来的“靡靡之音”难以自拔的年代。
在那个八面来风兼收并蓄的年代,面对港台爱情歌曲、校园歌曲和罗大佑甜蜜忧伤的感怀歌曲相继登陆,大陆音乐人经历了短暂的惊愕和品味之后,突然以山洪暴发之势汇成了一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我爱你,中国》《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大海啊,故乡》《牡丹之歌》《长江之歌》唱遍大江南北;《军港之夜》《妈妈的吻》《小草》《我爱你,塞北的雪》《请到天涯海角来》响彻长城内外。
1986年,中国内地百名歌星集体亮相北京工人体育馆,第一次公开高扬出“爱”的旗帜,共同唱响了《让世界充满爱》这首荡气回肠的大型声乐作品。这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向世界展示了国内流行歌曲创作与演出团队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是个充满朝气、积聚力量、注重思考的年代,行走在改革大地上的人们开始用歌声畅抒对时代的赞美与思考,同时向表现农村粗砺的生活场景和人性及寻根文化的纵深视野拓展、突进。
《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一大批苍凉、高亢的“西北风”和由《篱笆、女人和狗》等影视剧推出来的《苦乐年华》等饱含泥土与阳刚之气的“东北风”,伴随着《爱的奉献》的真诚呼唤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与嘶吼组成了那个时代色彩纷呈、风格独具的系列交响。值此,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社会生活当中,两岸三地、各种类型、各种唱法的歌曲犹如姹紫嫣红的绚丽春花竞相绽放,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日益显得轻松与矫健。
上世纪90年代是国门更加开放、国民思想更加解放、国人情绪更加奔放的年代,流行其时的歌声仿佛一部形象记录社会发展变迁的编年史,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搜索引擎。
当《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鸣响在耳畔之时,人们感受到的是中国人民在三代领导集体的指引下要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强信念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
在观念多元的90年代,人们能够接受并传唱政治抒情性很强的歌曲,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人民群众对时代、对国家、对社会、对生活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情感需求和时尚意识也无时不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讴歌时代主旋律的新民歌始终担任领衔,描摹新生活的通俗与时尚歌曲则如春光乍泻。作为对宏大叙事歌曲的调剂和补充,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更是层出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壮景:颇具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的《雾里看花》;折射都市化生活并注入诸多时尚元素的《相约九八》;用旧曲调反映新生活的《北京的桥》;以草根文化激励人生的《从头再来》;以及手法新颖又绝不造作的《同一首歌》等等,从不同侧面勾勒出这个年代的开放与兼容,博大与恢弘。
或许因为时代的脚步走得太快,或许由于生活场景的迅速转换,中国人踏上90年代的列车没有多久,俨然生发出恍如隔世的感慨,而在时代列车的拐弯处,还有一缕以校园民谣为标志的怀旧情结在随风飘荡:《同桌的你》《小芳》《涛声依旧》《笑脸》《中华民谣》《想家的时候》《九月九的酒》都不乏些许“怀旧”的意味。
面临世纪之交,喜欢对比、喜欢回望、喜欢眷顾与抒怀,自然成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大特色,所以,《常回家看看》《祝你平安》《好人好梦》这些颇具人情味儿的歌曲刚一问世就普遍受到人们青睐,甚至连部队也出现了像《想家的时候》《说句心里话》《母亲》这样一改老套生硬面孔的温情歌曲,继而营造出“军歌民唱”的独特风景。
跨进新世纪,跃入新千年,在此起彼伏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复兴与崛起已经凸现为举世瞩目的不争事实。
进入21世纪,人们日益高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与驶入和谐、理性、生活化、人性化轨道的时代相适应,这个年代歌曲的特点一是唯美,二是博大,三是人性,四是空灵。像《天路》《举杯吧,朋友》《父亲》《暗香》等都能从不同侧面展示这些特性。
随着功能强大的电脑、手机、汽车文化的空前普及和MP3、MP4和MP5的频繁换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呈现数字化、虚拟化、个人化和娱乐化,精神文化生活和情趣爱好逐渐向多元化、分众化、小众化方向发展。“80后”、“90后”的相继涉世,“火星文”的出现,使歌曲欣赏的口味出现了明显的“断代”与“壁垒”效应,“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更加突出,众口难调的现状越发彰显,以往万众一心热衷于齐声高唱进行曲的场景大部分已成为特殊年代的历史定格。
笔者对近些年走红“央视春晚”的“每年一歌”做过粗略的统计:
2000年的《举杯吧,朋友》,2001年的《越来越好》,2002年的《说句心里话》,2003年的《风雨彩虹 铿锵玫瑰》,2004年的《好运来》,2005年的《天路》,2006年的《你是我的玫瑰花》,2007年的《隐形的翅膀》,2008年的《月亮之上》。
严格说来,开列这样的一份歌单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人们仍然可以管中窥豹:一是广为流传的大众歌曲呈下降趋势;二是传统模式向个性化转变;三是内敛的表演方式向张扬的表演方式转变;四是更符合年轻人口味;五是技巧增强、难度加大,有些歌适合听,却未见得适合唱。如前所述:目前我们所处于,大势上务实的、振兴的、崛起的年代,社会文化生活却只习惯享受快餐文化,喜欢追新猎奇,情趣走向更加多元的年代。
这样的年代与过去急风暴雨式年代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方面是时代在呼唤重新燃烧“激情的岁月”,一方面由于受时代欲望和审美疲劳的影响,英雄主义的刻画反倒缺少内在的凝聚人心的感动与魅力。而向以标示时代形象代言、营造时代共同记忆、唤起时代相通情感为特征的歌曲,在如此多元的语境中便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而简单直白、毫无顾忌、调侃搞笑为特点的网络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鼠爱大米》《死了也要爱》等难免成为时代缝隙中的填充物与调味品。
2008年,震动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激发出众多时代歌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作激情,“不放弃、不抛弃”成为众志成城、爱心互动的时代呐喊。
同年,唱响北京奥运会的《我和你》,真挚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和谐氛围与人文气质;《北京欢迎你》则表达了华夏儿女热拥世界的博大胸怀。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随着《复兴之路》的隆重推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共和国在大踏步走向壮美未来的进程中,永远会有无愧于历史的时代放歌在产生、在鸣响。(张冠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