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不同文化间的音乐理解问题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   编辑:田可文   2016-03-13 10:01:00   作者:田可文

  如傩戏,它在我国源远流长,它联系着民间信仰、民俗民风和民族的审美意识,构成了独特的戏剧的表现体系。我国远古时代驱逐疫鬼的活动称之为“傩”。“傩”源自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傩”活动在贵州这块土地上,被变异地发展与继承,便产生了贵州的“傩戏”,后来,贵州傩戏形成了特有的傩戏群:傩堂戏、变人戏、地戏。可以说,傩戏是我国戏剧的“活化石”。

  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把歌与舞当作精神食粮,用以陶冶人们的心灵和情操。人们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历史上,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倍受尊重。贵州少数民族也同样世代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说,贵州多种多样的民族歌舞、民歌、戏曲等,其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同贵州各个民族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们是对贵州民族与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其独特文化的直接体现,是我们了解贵州各民族文化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事实上,由于族群的彼此分割和民族的划分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许多在理论上认为的同一民族,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同的“认同”,而且,理论上的同一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其音乐上也还同样存在有“陌生感”与“不理解”;有时,在理论上的不同民族,而在生活中却有着非常大的“认同感”,因此,音乐有时往往是我们判定民族或族群的有力助手,也是对贵州“本土民族文化”分析与判断的有利佐证材料。因此,对贵州“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界定与研究,从音乐民族学、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贵州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认真地探讨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些贵州的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贵州宝贵的、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那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侵袭,其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于是,保护和传承贵州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就有着极其重要的刻不容缓的文化建设的意义了。

    五、文化相对主义中的音乐理解

  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作为一种音乐人类学价值观来运用,这是当今许多音乐人类学家的主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呈现出的多种独特的形态、不同内容,反映出的特定自然环境与物质文化,这都在民族学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其受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制约而定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对独特的审美价值标准以及各自人生观、世界观的认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环境和不同的生活中,不同的音乐文化支撑着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这也便是音乐文化中的相对主义。

  用文化相对主义的观念去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要求人们全盘接受某一特定民族的音乐文化。事实上,应该从民族音乐文化、社会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的关联中,来正确评估他们的文化型态。然而,在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社会的强势文化携经济实力席卷全球,弱势文化遭遇空前生存危机的情形下,文化相对主义对于发展独特的民族音乐艺术以及保持音乐文化多样性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今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强调以人类整体社会中的个体或某一群体为对象,来展开对其音乐事象的考察与研究,它并不局限于对孤立的音乐事象和音乐作品作考察研究,而是以对音乐事象操纵者为研究对象和以人的音乐活动为研究客体。由于不同文化的内外环境、民族崇尚的文化反应、民族心理的不同,造成文化上的差异性,也就产生出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对不同音乐文化进行科学的阐释,进行深入准确地把握,是理解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的途径。

    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息息相关。民族社会文化形态,对特定民族的音乐文化必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要理解不同特质的民族音乐文化,必然要了解特定民族的一切。从现在音乐学研究的格局来看,把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特色的音乐文化都纳入到我们的视野中,将其放在同一认知平台上,以不怀偏见的态度进行研究,以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共通法则进行探索,这应该是当今音乐文化研究整体观的充分体现。

    附言:本文是2012年3月为去贵州大学学术交流准备的讲座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