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先秦及两汉时期的琴人

来源:中国网   编辑:乐音   2016-02-04 15:11:00   作者:乐音

  先秦时期的琴人

  一、专业琴人

  在周代礼乐盛行,统治阶级用礼乐严格区分等级制度。当时所说"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韜心也。(左传-昭公元年》)就都是为了这个目的。然而,在当时精通音乐的是那些司掌各种乐器的乐工,其中包括专门弹琴的乐师。他们除弹琴、奏乐供贵族们享乐之外,主要是在各种典礼仪式中演奏,借以显示贵族们的身份地位。甚至有的贵族死后,还要使用上好的木材造琴来陪葬(《左传-囊公二年》)。春秋时代著名的琴师有钟仪、师曹、师旷等人。

  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左传-成公九年》中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个故事:在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府中视察,发现了一个戴着南方楚式小帽的囚徒,就问左右:"这是什么人?"人们回答说:"这个人正是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晋侯命人释放了他,问他:"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是泠(伶)人。"又问:"能搞音乐吗?"钟仪说:"我家世代干这一行,怎末能不会!"晋侯于是给他一张琴,听他演奏。他弹奏的琴曲都是南方音调。晋侯认为钟仪没有背弃本职,不忘记故土。为促进两国的和好,就把他礼送回楚国。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钟仪弹奏的乐曲,已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这种地方风格,一定是与当地民歌以及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时的乐师地位很低下,他们常常象礼品一样被送来进去。公元前531年,郑国送了一批乐师、女乐和乐器给晋国,晋侯又将其中的一半转送给他的属下魏绛(《左传-囊公十一年》。可见这些乐师的地位和一般奴隶是相差不多的,遇到了残暴的主子,他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师曹在教授弹琴的时候,得罪了卫侯的宠姬,竟然遭到了三百鞭的毒打(《左传-襄公十四年》,就是这类例子之一。

  这个毒打师曹的卫献公,因为暴虐无道不得人心,终于被国人赶跑了。晋侯(晋悼公)听到这个消息,很不以为然,认为未免太过分了。师旷却反驳说:"好的君主,人民自然会拥戴他。如果他使百姓们绝望,那又为什么不能把他赶走呢?"(《左传-囊公十四年》。看来,师旷的政治见解要比晋侯高明,不过具体到音乐方面,他又表现得相当保守。晋平公(公元前557一前532)是一个喜欢"新声"的人,对此,师旷就加以反对,认为是:"公室其将卑乎?君之明兆于衰矣!"(《国语-晋语十四》)。又如,卫侯曾命师涓为晋平公演奏新曲,师旷当场攻击说是"靡靡之乐","亡国之声"(《韩非子-十过》)。师旷敢于如此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地位显然不同于一般的乐工,而是一个颇受重用的乐官。师旷的音乐才能是比较全面而且杰出的,他不仅会弹琴,而且会弹瑟(《周书》),在音乐听觉上特别敏锐。晋平公新铸造了一套编钟,人们都同声赞美,只有师旷发现它的音律不准,主张另行铸造。卫国的师涓来听,也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由于师旷有杰出的音乐修养,因而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声誉。有许多关于他的神话,说他用琴弹奏起"清徵",使得玄鹤起舞;弹奏起"清角"又能飞沙走石,使得大旱三年等等。这些传闻当然不可信,但反映出师旷的琴艺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印象。

  师旷之后又过了一百多年,这时已经进人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兴起,奴隶制衰亡。这种政治经济领域的大变革也反映到了音乐领域。"礼崩乐坏",许多宫廷乐师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保持周代礼乐最坚决的鲁国的乐师们纷纷改行投奔他方。包括曾经教授孔丘弹琴的师襄,也跑到海边另谋生路去了(《论语-微子》)。统治阶级中的魏文侯就公开宣称不喜欢听古乐,听到师经弹奏新声琴曲,他竟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史记》)。墨翟在他的《非乐》中反对的"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为王公大人所"独听之"的局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宫廷之外也出现了以琴见长的名手。邹忌就是"以琴见齐威王",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的,他"三月受相印,一年封于下邳"(《史记》)。庄周在寓言故事中说:两个朋友为悼念子桑户之死,"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也是这种新情况的反映。当时,齐国的首都临淄甚至出现了"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战国策-齐策》),这样繁荣昌盛的景象。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于是有了伯牙、雍门周,这样一些杰出的民间琴家。

  关于伯牙的传说,初见于荀况的《劝学》篇,其中写道:"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笔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甚至鱼儿都从水中钻了出来谛听,马儿都忘记了吃食,仰起头来欣赏。另外,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有一则故事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心领神会。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把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作为典范,于是"知音"就成了"知己"的同义语了。

  雍门周也是战国时代的一位民间琴家。他居住在齐国首都的西门,当时称为"雍门",于是人们都称他为"雍门周"。有一次他带着琴去见孟尝君,孟尝君想故意为难他,说:"先生弹琴也能使我悲哀吗?"雍门周直率地回答说:"听曲的人必须自己有过不幸的经历,才可能对悲曲引起共鸣,象你这样养尊处优,是不容易领会悲哀的含义的。"孟尝君承认说:"的确是这个道理。"雍门周接着又指出了孟尝君当时的处境,说他曾经得罪过秦、楚两个强大的国家,随时有被秦、楚灭亡的危险。同时,还为他描绘出国破家亡之后,他的坟墓荒凉的景象。然后,雍门周才慢慢地弹起琴来。弹完之后,孟尝君伤心地说:"听了你弹的琴曲,使我立即象是一个亡国之人了"(《桓谭新论-琴道篇》。这个故事和伯牙学琴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指出:即使是音乐欣赏者,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否则对音乐作品是不容易深入理解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这个故事体现了音乐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的音乐观。

  二、文人琴人

  孔子是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孔子自己喜欢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孔子作有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也是孔子的作品。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身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

  两汉时期的琴人

  一、专业琴人

  师中、赵定、龙德,他们是西汉中叶宫廷中的鼓琴待诏。当时的统治者在征集民歌的同时,也从各地选拔一些民间的优秀艺人,这些人来自民间,和人民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们的演奏在群众中有深远的影响。师中是汉武帝时期,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地方的名琴手。在他的影响下,当地有不少人喜好弹琴,过了一百多年以后,刘向还在他的《别录》中写道:"至今邳俗犹多好琴"。赵定是渤海人,龙德是梁国人。汉宣帝年间,皇帝"欲兴协律之事",由丞相把他们从民间选拔出来,待诏于宫廷。据记载:赵定这人不大爱讲话,是个很安静的人,可是奏起琴来,却能使听众 "多为之涕泣"(《后汉书-刘昆传注》。听琴而被感动得"涕泣",可见演奏者水平之高。同时,也说明听者是有相应的鉴赏能力的。师中、赵定和龙德都有著述、作品,以龙德的最多。《汉书-艺文志》中写道:"师氏七篇、赵氏十篇、龙氏九十九篇。"没有记载篇名,但由于刘向说过:"雅琴之事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才知道龙氏著作中有《诸琴杂事》这样一个名称。这个《诸琴杂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巨著,可惜原书早已不存,连转述的片断也难以见到了。

  二、文人琴人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一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以辞赋见称。他是为汉武帝的乐府作歌的著名作者。早年他 "家徒四壁",比较贫困。有一次,他在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即席弹奏琴曲,引起卓王孙的女儿文君的爱慕。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和司马相如私奔(《史记-司马相如传》)。琴界根据这段故事,创作了《文君曲》、《凤求凰》等作品,来赞扬他们的爱倩。传说司马相如富贵之后,又打算"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非常气愤,演唱了琴曲《白头吟》来表示决绝和抗议,从而制止了司马相如娶妾的企图(《西京杂记》)。这些爱情歌曲和传说,多出现在封建社会初期。随着地主阶级地位的转化和儒家思想控制的加强,这类题材在琴曲中就较少见到了。

  司马相如因为弹琴,博得卓文君的爱情,说明他的琴声是很有魅力的。在他的《美人赋》中,就提到《幽兰》、《白雪》这些琴曲。在《长门赋》中,更进一步描绘了古琴演奏时的具体情况:"授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卯。"运用左手的"案"(按)指和右手"却转"的指法,奏出乐音"流徵",音乐由弱变强,从"奏愁思"到"意慷慨",情绪逐步发展变化。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之后,独处在长门宫内,求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来感动汉武帝,这就是《长门斌》的来历。后人运用这一题材创作了琴曲《长门怨》。司马相如是汉代最早对琴界产生影响的文人之一,他所用的一张琴名叫"绿绮", 也因此而出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