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榛莽遍地到文明昌盛,从屈从自然到驾驭自然,人走上了地球的“王位”。然而,“征服自然”的庆功锣鼓余音未尽,大自然的报复已经开始。多数现代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经历。于是,极端的“征服”观念遭到否弃,环保主义盛行。其中,绝对环保主义因倡导抑制人类欲望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走向了“膜拜”自然的另一极端。而构建和谐社会,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一种辩证的环保观。它认为,人与自然哪一方被否定,都无和谐可言;它以人道主义为中心,但高扬自然价值,看重的是人与自然共赢,而不是谁臣服于谁;它充满人类驾驭自然的自信,也充满保护自然的自信,它坚信人类能有“金山银山”,也能有“绿水青山”。
当下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显得异常脆弱,主因在人。在最近出台的“世界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倒数第14位;有专家指出,如果算上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损耗,去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要减去两个百分点。我们赢得了增长,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资源代价,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一旦环境危机发生,就会变成难以逆转的灾难,届时,不论我们为创造和谐做出多少努力,大自然都会向我们说“不”。检讨我们的思想行为,反思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找到症结,切实补救,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打破“生产能力越低,环保能力越低”的恶性循环。世界市场上,谁经济技术优势差,谁就得承担更大的环境资源压力;国内市场上,哪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以拼环境资源换取增长指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一个看起来令人绝望的逻辑。难道一点出路都没有吗?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循环经济能延长生产链条,扩大产业覆盖,利润巨大,正是实现生产、环保共进,“富”与“美”和谐的佳策良方。
改造权大于法的环保管理体制。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已有40多部,得到切实执行,必有乐观结果。然而,环保部门的执法裁决,常常在企业求利欲望与地方增长需求的共同冲击下,变成一纸空文。在首长意志和法律要求之间徘徊彷徨的环保执法部门,常常因力度不足,被定义为“弱势部门”、“橡皮图章”。人与自然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关系的延伸;中国环境指数排名之所以落后,“天赋”是个原因,而主因还是环保管理方式落后。年初环保部门依法劲吹“环保风暴”,公众欢呼,舆论雀跃。依法行政抓环保硬起来,政治文明对生态文明的作用力,就能得到充分显现。
培育社会公众的环保理念。有人说,飘飞蔓延的工业垃圾,源自心中的形而上理念,这不是怪论。文化心理决定着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决定着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态状况。因此,当人们哀叹环境恶劣的时候,先该回首检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古人说,仁者爱人。现在需要补充的是,爱人就得爱自然。因为只有将人际之善惠及自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间和谐,才会有真正的、全面的和谐。构建生态文明,需要进取的热望,也需要隐忍珍惜的态度。而当发展愿望得到充分激发的时候,“生态道德”这一课更显弥足珍贵。
自然不会说话,敲响环境资源警钟的,是我们自己。这意味着自我警醒、自觉行动,意味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