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杜朋朋:有田间地头的生活才能唱好陕北民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越声   2016-02-27 09:15:00   作者:越声

  陕北民歌是农民在田间地头因情所感随意喊出来的,自己唱得舒畅,别人也要听着动听。陕北民歌有个特点是“咋说咋唱”,也就是平时怎么说话,唱歌时就怎么发音。如果演唱时刻意压着嗓子往外“挤”,歌声就失去了陕北人率直的天性,也就不是真正的陕北民歌了。而且,光靠一副好嗓子是不够的,要多学习、多琢磨。陕北民歌的种类很多,比如诉苦歌,听起来似乎满耳悲怆、苍凉,其实很多歌悲中有乐,如果对歌词理解不到位,唱出来也就不是那个味了。

  提起陕北,人们的眼前就会油然浮现出那起伏的高原、蜿蜒的河流、湛蓝的天空、错落的窑洞,还有空气中弥漫的糜谷芳香,耳际传来的信天游……

  日前,来自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李站乡窝窝圪垯村的小伙杜朋朋(现在是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年仅28岁的他第一次在省会西安的舞台上一展歌喉,一台由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文广局主办的“流淌在心灵的歌——杜朋朋陕北民歌音乐会”在西安广电大剧院唱响。

  音乐会上,杜朋朋为观众带来了《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走西口》《黄河船夫曲》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并与助唱的著名新生代陕北民歌手王二妮合唱了陕北民歌经典曲目《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有专家指出,继王二妮之后,杜朋朋这位从米脂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以嘹亮的嗓音,唱出了陕北人的秉性,唱出了三秦大地的神韵。

  我知道,虽然这小伙参加过众多大型文艺演出,也曾为国家领导人演唱,更获得过诸多殊荣,并将“陕北民歌”带向了世界的舞台,但在西安演唱却是头一回,不免有点忐忑,有点紧张。

  艰辛学艺路

  演出前杜朋朋接受我的采访说:“唱陕北民歌正是让我感到欣慰和喜欢的事业。它不仅是我生活来源的经济支撑,也是我的精神食粮!每当站在舞台上唱起陕北民歌,我就会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将陕北民歌发扬光大、代代传承。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了解陕北民歌。”

  说到学艺一路走来好艰辛的时候,他回答:“我当时一个月挣30元,团里效益不好,有时候三四个月也发不出工资,没吃的就到我的老师雒胜军家吃,没住的就到他家住,他不收取任何费用,有时候还问我有零花钱没。现在的社会里像这样的人有多少?更可贵的是,他现在依然如此!我算是他的大徒弟,现已有五个师弟师妹。雒胜军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在那个时候,我的父母不是不想管我或者给我零花钱,而是他们实在没有条件,我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那时我在米脂县租房子上高中,虽然不长不短的时间,但也有十几年过去了,其实我深知我父母受的苦或者是他们怎么省下钱给哥哥姐姐贴补。”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朋朋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伯乐——启蒙老师雒胜军。雒胜军发现杜朋朋的声音非常独特,尤其适合演唱陕北民歌,从此收杜朋朋为徒,并不断鼓励他在陕北民歌的道路上发展。在雒胜军的鼓励下,杜朋朋参加了延安市首届艺术节陕北民歌大赛并荣获一等奖,之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到了延安文化艺术中心。从此,只要是民歌比赛,就能见到他的身影,而且成绩非常优秀。

  与其说杜朋朋幸运不如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出生于农村家庭的杜朋朋,父母靠种地为生,由于家中姊妹较多,上学都成了负担。无奈之下, 12岁的杜朋朋被送到榆林一所民办艺校去上学,在那里他表现出了自己的艺术天赋,勤奋的他成绩优异,名列前茅。

  2002年从艺校毕业后,杜朋朋进入绥德县晋剧团,三年剧团基层的艰苦生活,令他难以忘怀:“正是在绥德县晋剧团这三年的时间,为我今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他开始接触并尝试演唱陕北民歌。他说,人的一生中,有过艰苦的奋斗生活,才叫人生,才会慢慢长大。从此,杜朋朋一路唱下去,陆续唱到了瑞士、德国、捷克等欧洲国家,还为很多国外领导人和外宾演出,受到观众的赞誉和好评。

  春晚演绎《黄河船夫曲》

  2014年杜朋朋应邀参加全国政协“迎新春茶话会”演出,以一首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带给党和国家领导人。2014年,杜朋朋和陕北歌王王向荣以一首《黄河船夫曲》又登上春晚舞台。

  2015年9月3日是杜朋朋艺术和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三十多名国内外的元首共同观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杜朋朋与王二妮共同演唱了一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在多数人赞扬杜朋朋载誉而回时,他的两位老师雒胜军、张胜宝却“泼起了冷水”,告诫他不要被名声所累,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把陕北民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纯正的陕北民歌。

  绥德文化馆的雒胜军也是陕北民歌的高手,他的性格看起来颇为内敛,但讲起陕北民歌来,却滔滔不绝。他说,陕北民歌是农民在田间地头因情所感随意喊出来的,自己唱得舒畅,别人也要听着动听。陕北民歌有个特点是“咋说咋唱”,也就是平时怎么说话,唱歌时就怎么发音。如果演唱时刻意压着嗓子往外“挤”,歌声就失去了陕北人率直的天性,也就不是真正的陕北民歌了。而且,光靠一副好嗓子是不够的,要多学习、多琢磨。陕北民歌的种类很多,比如诉苦歌,听起来似乎满耳悲怆、苍凉,其实很多歌悲中有乐,如果对歌词理解不到位,唱出来也就不是那个味了。

  他还说,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高手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第二必须有来自陕北田间地头的生活经验;第三必须要能得到陕北地区小区域人们的认可。

  他觉得爱徒杜朋朋还需要学习,需要锤炼,于是,杜朋朋考到了西安音乐学院,继续跟着老师学习声乐的系统知识,积淀自己。今天,成名后的杜朋朋依旧保持着陕北人质朴的品格,只是“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大了”。

  苍天厚土造化了陕北,孕育了陕北儿女,创造了陕北民歌,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命不息歌不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