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声乐教学论

来源:中国声乐家协会   编辑:王真   2016-12-22 14:48:00   作者:王真

  声乐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首先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建立让学生思考的教学情景;其次,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将抽象化的声乐技术能够给学生呈现出来;再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将内隐的思维变化活动外显化,并反复实践。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声乐演唱技巧。

  每一位声乐教师都渴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获得完美的声乐演唱能力。因此,高校声乐教师普遍认为将优美的声音,尤其是声乐演唱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作为声乐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极其重要的。的确,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技能的训练无疑是首当其冲的。仔细揣摩追究,我们会发现,技能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人大脑的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如果学生的声音观念和音乐观念解决不了,即便是获得很好的歌唱技巧,也很难把歌曲作品唱好,更不可能成为声乐表演艺术家。所以,沈湘先生生前曾多次说过:歌唱是动脑子的,需要有思想的。笔者也曾多次在发表的文章中表述和呼吁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目前在很多教师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很少刻意或主动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机会和科学方法, 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音乐的领悟能力都得不到充分发展。一些声乐教师也许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有所察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的声乐教育技术的支撑,只是单纯的以艺术性来要求学生, 结果学生在所谓艺术性的旗帜下,渐渐淡化甚至丧失了充满创造与个性的艺术表达能力,沦为声乐模仿的“活机器”。这样的学生,其声音技术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对新作品的诠释和理解、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仍然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吸取一些声乐美学知识,因为“声乐美学从其学科性质来看,它阐述的是声乐艺术的哲学思想,是对声乐艺术进行逻辑思辨和分析概括的理论学科”,有助于拓展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领悟力和理解力。那么,在声乐教学中到底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训练呢?本文拟在借鉴其它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从声乐教学角度对这个问题加以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中,众多教师的教学仅仅围绕具体的教学任务展开,教师关注的是学生一技一能的获得。更为极端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往往也由学生“汇课”情况而定,教师没有其他时间或者精力对学生开展技能之外的教学训练。而这种声乐教学模式在今天高等教学大众化的背景下却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其存在原因很多,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教师教育技术没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更没有跟上学生知识技能成长与发展的需求。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声乐教学必须打破完全由教师独立支撑的局面,打破学生一板一眼没有思考的对教师讲说的全权接受, 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不断“试错”“改错”,激励学生建立积极思考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最终获取优秀的声乐演唱技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改造过去长期形成的声乐教师“一言堂”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建立和创造思考性的教学情景设置与模式,多给学生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训练的活动中,引导他们逐渐获得完美的声乐演唱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富有思考性的教学情景环境呢?教育学理论认为:富有思考性的课堂环境有两个标志性的特征:其一是为学生参与富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提供机会;其二是让学生有勇气参与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之中。声乐教学的课堂如果能够连续不断呈现这两个特征,就可以实现学生由被灌输者到“友好气氛中的思考者”角色的转变,此种课堂才可称为“富有思考性的课堂”。

  众所周知:如果教师不能为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提供适宜的声乐教学环境,学生是很难主动改善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思维活动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声乐学习。学生在声乐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而不是仅仅做到重复教师的演唱,或者纯粹的模仿媒体唱片中所呈现的信息内容。综上所述,声乐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构建声乐教学任务。

  声乐教学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训练过程,因此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一些思考性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为了找寻答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艺术体验,并依据学生个人基础和演唱能力计划新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本身而言,则需要他们重组和构建已熟悉的知识和信息,以便能够生成新的认识。比如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手段:“低喉位,高位置”“靠前,靠后”“深呼吸”“打哈欠”等等概念,这些概念表面看来是各自独立的歌唱状态,但实际上它们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内在联系性。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关注整个声乐歌唱系统与知识技能的构建,并努力尝试解说自己的声音特点和优美声音的产生条件,提出和确证假设,发现新东西,产生新结论。围绕这样的问题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各种声乐思维活动中,进行有价值和富有意义的声乐学习。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富有个性特征的学生,而不是根据教师的特点,“削足适履”,压抑学生个性,使培养的声乐人才“千人一腔”。这应是目前声乐教学亟需改革与解决的任务。

  (二)

  声乐教学是一个不断寻求优美声音的教学过程。在寻求优美的声音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由被动的模仿到自由探索与主动创造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不配合,不能充分利用教师为其创设的思考问题与教学时机,教学最终不可能取得效果,学生的声乐学习也不会进步。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时,必须动用有效的方法。在激励学生珍视自己内心的学习欲望,并将其表达出来的同时,及时适时给予指导,并针对学生的个人想法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动用自己所知、所能,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这种鼓励并非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探索实践的激励与安慰, 更多体现在给学生作以适时地指导与肯定。比如声乐演唱与教学中一句很有名的术语叫做“字正腔圆”,如何达到“字正腔圆”的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寻求优美声音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字正腔圆”的目标,笔者认为就在于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激励学生对“字正腔圆”的思考,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到创造和表现自己“字正腔圆”的过程中。教师给与学生的指导不仅在于方法,也在于思维观念的指导。因为“字正腔圆”的获得需要恰当的共鸣和咬字的内在联系才能实现。而这种联系,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在技术上表现为所谓“靠前”和“靠后”之中;在观念上则存在于艺术风格之中,即所谓一般的中国民族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吐字咬字和共鸣的内在联系与差异所致。

  学生在未获得优美的声音和纯熟的发声技术之前,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将抽象的声乐技术通过问题的方式给学生呈现出来,帮助他们思考自己的演唱特质和改进的方法,通过不断交流反问,支持学生探索优美的声音和纯熟的发声技术,促进学生思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要比学生在琴房独自刻苦练习一整天好得多。就拿前面所说的“靠前”和“靠后”为例。对具体的学生声音而言,“靠前”多少适宜?“靠后”多少恰当?不是仅凭勤奋刻苦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不断的思考,是大脑的智慧。如果不思考,一味地强调“靠前”不顾喉咙的打开,不顾共鸣的运用,这种唱法无异于喊叫。如果一味地强调“靠后”,不强调咬字吐字,不强调明亮集中的声音色彩,歌声将失去语言的韵律。这样的声音,要么使人不知其意,要么声音发闷而没有光彩。解决的办法,只有在大脑思考协调之下,在打开喉咙的同时附以咬字吐字,才能做到“字正腔圆”。在这个前提下,“前后”比例才可能适度,歌唱的声音才可能优美动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准确把握“靠前”“靠后”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不同唱法中的具体体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