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构建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圈”

2024-06-20 10:18: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邢晨

  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林柟 顾震宇 烟台报道

  为有效激发各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制定《山东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实施办法》,自2022年以来连续两年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成效突出地方县(市、区)督查激励活动。烟台黄渤海新区因开放而兴、因产业而强,叠加开发区、自贸区、综保区、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国际招商产业园等重大战略,是烟台市的经济中心、开放龙头,澎湃着高质量发展动能。2023年,烟台黄渤海新区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县(市、区),探索形成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公益性服务全流程标准化改革”等多项典型经验被全省复制推广。

  典型引领 打造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近年来,我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烟台黄渤海新区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地,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针对企业遭受海外侵权风险大、调查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探索科技型企业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区市场监管分局创造了构筑专利保护全球壁垒“烟台方案”,已为十几种商品出海销售提供了全球专利布局方案,通过考虑上市时间、商品周期等时间节点,将专利申请与专利布局的时间完美配合,有效延长商品知识产权保护期限,实现知识产权专利效益最大化。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早在十多年前,烟台黄渤海新区企业荣昌生物便开始布局抗体偶联药物研发工作,并建立相关技术平台。专利团队从早期的靶点、分子的筛选,到成药、生产、临床均深度参与,助力研发团队探索出了具备靶向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等优势的维迪西妥单抗结构分子,以及小分子和连接子生产工艺,构建了从早期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方位研发体系。荣昌生物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等工作,通过制定创新激励办法,调动员工创造性、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质量专利产出,从而提高了公司核心竞争力。“抗HER2抗体及其缀合物”正是这一模式的重要创新成果,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银奖和第四届山东省专利奖“专利特别奖”,并入选第三批山东省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专利群)。

  做好知识产权布局,是医药企业的“必答题”,荣昌生物不仅对化合物成果进行专利布局,还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布局制剂专利、制备方法专利和适应症相关专利等,构建起立体式专利保护体系,最大程度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截至目前,荣昌生物已有165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建立起全球的专利保护体系。“一种抗HER2抗体及其缀合物”这一专利于2014年申请、2018年授权,经多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严格审查,获得包括美欧日韩俄澳加巴等多个国家认可的62件有效专利。专利所涉及项目分别在2014年、2019年和2020年被列入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得益于完善的专利布局,其“抗 HER2抗体及其缀合物”等重要创新成果至今未遭遇专利纠纷。

  平台赋能 厚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质土壤

  荣昌生物的加速发展,离不开当地有关部门的助力。近年来,区市场监管分局聚焦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对该公司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知识产权贯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知识产权质押及保险等工作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落地。

  以知识产权激发创新活力,该局着力打造科技引擎和创新战略高地,推出了诸多创新举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单一窗口”,打通行政、司法、仲裁、调解、海关、公证等保护渠道和环节,实现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三位一链”协同格局;实施“321梯级支撑计划”,提升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发行“业达智融—烟台开发区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最低利率3.8%,首期发行规模1.32亿元,助力区内中小科技型企业突破自身信用局限,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真金白银”的低成本债权性融资。

  知识产权不能只是一张证书、一个凭证,一定要实现价值。“分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在得知我们有融资需求后,联合有关机构,帮助我们进行数据存证、价值评估等工作,最终以数据存证证书质押获批1000万元贷款,这笔贷款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山东宝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受益企业之一。“保护中心汇聚政、企、银、保、服五方力量,帮助我们15件优质专利通过质押获得融资1000万元。”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外,烟台市和烟台黄渤海新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均出台了贴息政策,为企业减负,助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发展。截至今年4月,烟台黄渤海新区累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0亿元,为近100家企业减少融资成本约1亿元。

  到2023年底,烟台黄渤海新区先后建成7000平方米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投用3个重点产业运营中心、12个公共服务端口、33家优质服务机构和多个线上平台,构建起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知识产权中介服务“1+3+12+N”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体系,形成产业配套、特色鲜明、人才聚集、资源整合、服务集成的高水平、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圈。截至今年3月,烟台黄渤海新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估测达到2215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585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估测达到48.45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4.03件,数量质量均位居烟台市第一,全省前列。

  制度护航 打通知识产权管理发展源头活水

  烟台黄渤海新区先后出台《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2023年拨付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有效支撑了知识产权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6.5亿元,探索推出全省首单“科创型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存证质押融资”1000万元,累计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4.32亿元,有效解决了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渠道少、成本高等普遍性问题。开展高价值专利统计、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区域知识产权、知识产权金融等导航规划,为政府产业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指引。组织开展科创型企业上市辅导,助力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上市。

  2024年,区市场监管分局将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不断提升该区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优化全区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服务。同时扎实开展各项服务企业政策,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强化“政企银保服”联动,继续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完善数据知识产权存证质押融资等一批创新政策措施。未来,将进一步巩固强化产业运营中心建设,推动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强化产业导航、专利布局和产学研合作,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邢晨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