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烟台市南通路小学二年级二班秋季研学活动

2020-11-25 11:26:4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 通讯员 栾美玲 烟台报道

  研学活动主题介绍

  天朗气清,金风送爽,11月14日,南通路小学2019级2班的同学们进行了秋季研学活动——参观烟台市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2017年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现址位于南大街61号。烟台市博物馆是一座集中反映烟台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三级以上珍贵文物6000余件,一级文物62件,是山东省博物馆中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在这场主题为“‘博’远近见闻‘通’古今历史”的人文教育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跟随着博物馆讲解员,分别参观了山海古韵展厅与世纪之路展厅。山海古韵展厅主要为烟台地区古代文化陈列,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及丰富的历史文物,从一亿年前胶东大陆生活的古生物种群开始,将烟台地区上万年间,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清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贝丘文化、莱夷文化、青铜文化等多元文化呈现出来。世纪之路展厅通过丰富的馆藏文物,叙述了烟台开埠、抗日战争和烟台解放的历史发展进程。

  活动内容

  9:10-9:30 烟台市博物馆北门前大广场集合。清点人数后,整理队形,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进馆,合影。

  9:30-10:45 按规定路线分别游览 ①山海古韵展厅→②世纪之路展厅,听馆内讲解员讲解从中生代到现代在胶东半岛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变迁,以及烟台市博物馆藏品背后的传奇故事,感悟胶东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10:45-11:30 馆前广场分四队进行趣味运动会比赛,比赛项目有两人三足,投石过河以及接力套呼啦圈。根据四队比赛成绩发小奖牌。11:30 活动结束,安全归程。

  史前初曙

  参观莱阳将军顶恐龙峡谷地貌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烟台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原始 先民在山海之间开拓发展、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他们所创造的富有滨海特色的史前文化,曾经十分繁荣,是中华远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东莱兴衰

  “半岛岳石村”场景复原

  距今约3900——3500年的岳石文化时期,人们依山傍水、围壕而居,在山海间聚成大大小小的村落。人们去附近的河湖和较远的大海中进行渔猎采集,回到村落中生产生活。他们用形体巨大的石锛、独具特色的半月形石刀种植和收获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用具有夷人特色的陶器如陶缸储存粮食、陶甗蒸煮食物、尊形器盛食物等。作为生活的补充,猪、羊、犬等家畜饲养也非常兴旺。

  岳石文化时期的陶窑

  制造陶器是当时人们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正是这窑堂中的熊熊炉火,映出了岳石文化的繁荣。2007年,在烟台市牟平区照格庄遗址发掘中发现五座岳石文化时期的陶窑,展出的这座陶窑是其中之一。陶窑左上方为洞穴式火膛,火膛上端有两个出火口,火膛左右两边为堆放柴草的坑,中部为操作间。

  夏、商、周时期,居于胶东半岛的部族被称为“莱夷”、“嵎夷”,他们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莱夷文化,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国家。莱夷文化经过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两个阶段由盛而衰,渐渐融入两周青铜文化的滚滚洪流中。商周时期,中国以灿烂的青铜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心之一。这一时期,烟台地区兴起了许多奴隶制国家,建起了宏大的城垣、国都。大批华贵精美的青铜器是东莱古国文明的象征,也是胶东古代历史最辉煌的篇章。

  盛世仙乡

  秦始皇东巡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时烟台地区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制盐业、冶铁业发展迅速,铸铜、制陶各业都有精品出现。富庶繁华而又充满神奇浪漫的海上仙乡,吸引着秦皇汉武数次东巡,来到胶东半岛。

  秦始皇曾三次东巡登临之罘,祭祀阳主神,并勒石立碑。这位千古一帝对胶东半岛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阳主神的祭祀地点在烟台市芝罘岛,这里出土的玉器代表着很高的规格,应该是秦始皇祭祀阳主时埋下的“瘞玉”。

  烟台地区具有盐铁资源优势,在汉代是国家经营盐铁的重点地区之一。莱州出土的盐官印,为当时管盐机构的官方用印,形制巨大的煮盐盘、铁釜,专门用来煎、煮海盐;硕大厚重的铁犁铧,则是发达牛耕的生动反映。这些出土文物都有力地证明了汉代烟台地区盐铁经济的兴盛。

  丰富多彩的汉代艺术品——汉代是艺术盛世,烟台地区出土了很多汉代艺术珍品,青铜器、陶器、漆器及富有时代特色的陶塑品、画像石,多姿多彩,其中不乏实用与艺术俱佳的辉煌精品,展现了人们丰富的生活景象和绚烂的艺术情怀。

  文化港湾

  摩崖神笔

  北朝时期,魏碑体鼻祖郑道昭在莱州市云峰山、大基山诸山所留题刻甚多,气势恢宏,艺术臻美,体现了魏碑书法的精髓。墙面上展示的《郑文公下碑》等三幅刻石拓片,只是这几十处刻石中的一部分,为了能让观众了解其他刻石内容,设计者充分利用三维空间,精心搭建了一个立体的互动平台,在利用互动装置展示陈列内容,增强陈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海上丝路——隋唐时期,烟台地区是东方海上丝路的主要起航处,这里有北方最大的造船中心和中、日、韩进行贸易的重要商港。享誉各国的中国瓷器,有相当数量从这里运往海外。向往唐文化的海外诸国特别是日本、新罗,他们的很多使节、客商、僧侣在胶东登陆,进入中国。

  海防锁钥

  “蓬莱水城”沙盘

  蓬莱水城又名备倭城,初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水城利用自然地势,沿山势修建成南宽北窄的长方形城池,面积约27万平方米。包括小海(海湾)、码头、炮台、城墙、水闸、护城河及相关的地面设施等。明政府在水城设山东备倭都司,驻守水师,防守山东半岛北部沿海。蓬莱水城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军港,也是中国古代军港建设的范例。

  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著名抗倭将领,出生于登州(今蓬莱市)。他17岁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任浙江、福建一带抗倭,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他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他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正是他以捍卫边疆为己任的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世纪之路

  烟台,自古即为天然良港,是扼守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至清晚期烟台跃为我国北方滨海商贸重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被迫开埠,成为山东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在中西文明的碰撞融合中,烟台城市面貌、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新景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海滨城市。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烟台人民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伟业!

  开埠风云

  清代晚期,随着海上漕粮运输的发展,烟台成为一个商贸、航运、手工业、渔业兴旺的北方重要海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被迫开埠,列强蜂拥而至,取得了一系列特权,烟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在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抗争中,烟台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一起领略开埠风云。

  “烟台街”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侵略者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今蓬莱)为通商口岸。1861年经英国驻华公使马礼逊考察,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1862年登莱青道迁至烟台,烟台被迫开埠。开埠通商后,列强纷纷来到烟台开设洋行、邮局、银行等,垄断烟台经济命脉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大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烟台传教布道、发展信徒,成立宗教组织,进行宗教和文化渗透。

  衙门点

  从1840年到1949年,列强迫使旧中国政府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对近代中国影响巨大的《烟台条约》和《马关条约》分别在烟台签约和换约,烟台见证了旧中国屈辱的历史。1862年,登莱青道由莱州移至烟台,烟台人民身受列强压迫的同时,还遭受着封建势力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下,烟台的有识之士为富国强民,积极探求发展民族产业之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烟台民族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国内甚至世界名牌。

  烟台各造钟厂产品

  辛亥激浪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此后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各省、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烟台是山东革命党人最活跃的地区,并在山东最早取得独立。

  1911年11月12日夜,烟台举义,革命党人栾忠尧、宫锡德等18名骨干,号称“十八豪杰”, 11月13日凌晨攻占登莱青道道署,宣告烟台独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同年8月,赴北京参加南北议和,途经烟台,与烟台社会各界会晤,发表演说宣传革命,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星火燎原

  烟台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开展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胶东地区党组织的发源地和革命斗争的中心。党组织在烟台的建立以及领导工人、农民、学生开展进步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培养了革命骨干,把革命的火种撒遍胶东大地。

  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烟台1921年就有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3年有了共产党员,1924年有了党的组织,是中国北方最早建立党团组织和有党的活动的城市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前,烟台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斗争,“一一四”农民暴动、“徐明娥事件”学生游行、泗兴印务公司工人罢工等一系列运动,使得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抗日怒潮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烟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奔赴抗日前线,组建抗日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以鲜血和生命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1938年2月3日,日军3000余人自青岛沿烟青公路东犯,占领福山和烟台后,又兵分两路,一路西犯蓬莱、黄县(今龙口市)、掖县(今莱州市)诸县,一路东侵牟平、威海、文登一带,胶东半岛迅速沦陷。

  抗日战争爆发后,烟台各地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与敌寇展开浴血奋战。1938年2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指战员与日军在牟平雷神庙遭遇,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

  被敌人打得弹痕累累的雷神庙雨搭子

  1938年3月,中共掖县县委组织发动了玉皇顶起义,建立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9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与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

  地雷战

  1940年2月,日军入侵海阳县。在党的领导下,海阳人民运用“地雷战”这一独特的作战方式,与敌寇展开斗争,全县涌现出9个抗日模范村,600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地雷战”很快在胶东各县推广,成为民兵打击日寇的重要战法。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驻扎在烟台的日伪军却拒绝向八路军投降,胶东军区部队向盘踞在烟台及其附近县城的日伪军展开全面进攻。8月24日,烟台市区从日军控制中获得解放,成为抗战胜利后共产党解放最早的沿海城市。

  新生的人民政权——烟台市政府

  烟台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烟台人民积极支前、参军、输送干部支援新解放区,援助全国的解放战争。同时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取得了政治、外交、军事上一系列重大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烟台各地党组织带领群众在中共胶东区委领导下,全力以赴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是山东省支前民工最多、参军人数最多、派出干部最多、为革命牺牲烈士最多的地区之一。胶东民众踊跃参军、奋勇支前和军政干部南下北上、增拓新区,这是一段至今让人心血激荡的革命史话。设计者紧扣这一陈列内容,采用中轴对称格局和多维立体结构,加大视觉景深,构建起大气、庄重的陈列环境,在完善空间美感的同时,突出体现了革命题材的严肃性和宏伟气概。

  徜徉在满是征尘的独轮车和支前大军雕像之间,面对众多的旗帜、贺匾、奖状、证书和勋章,我们仿佛置身于战旗猎猎、车轮滚滚的支前洪流,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可敬可爱的面影。这些透过美学概念精心排列并有机结合的文物、图片和雕塑,与虚实相间的空间形态及暖红色基调交相辉映,以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准确传达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主题情感。此间的文物、图片、灯光、色彩、造型等诸多元素,已化作律动的音符,为我们合奏出一篇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铿锵激昂的交响乐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意欲抢占胜利果实。烟台军民同美军和国民党顽固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捍卫了民族尊严和主权完整。194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部队解放烟台市。1949年8月随着长山列岛的解放,烟台全境解放。

  参观过程中,孩子们遵守馆内要求,安静认真观察藏品,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并踊跃积极地回答问题。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增强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也增强了孩子们人文艺术的审美与热爱。

  亲子游戏参观结束后,家长与孩子们在馆前大广场举行了趣味亲子运动会,现场十分热烈,活动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

  结束语

  这次研学活动由家委会全体成员精心策划组织,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全体家长们的赞同和协助,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经过本次研学活动,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增强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而且加深了对人文艺术的审美与热爱。同时,孩子们也认识到了文明是由人类自己的智慧造就。人类一步步从远古走到新生代,需要通过勤奋学习,开拓进取,才能将人类文明的这艘大船,驶向世界,驶向未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