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呼应着位于市中心的上海大剧院和位于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在繁华的淮海路边上的汾阳路街区,2014年9月,历时6年建设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正式亮相。就在上交新址落成两年后,2016年1月,上音歌剧院宣布开工。
黄金街区的黄金尖角上,又多一颗明珠。
剧院有种魔力,让人忘记时间。
在世间所有的事物身上,时间的推力,万夫莫当。它永不回头,永不停留,主导着一切变化的节奏。但在剧院里,人类能有一方小小的空间,与这种力量相抗衡。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走进剧场,剧场里的时间,就与外界无关。时间在这里,变得可以由人掌控,可以跳跃、拉长,或者停滞,乃至无限重返,都由舞台和剧目说了算。
2004年,第一次走进建设中的东方艺术中心时,冯岚就感受到了剧院这种魔力。它让这个上海女性着了迷。在当时尚且有些荒僻的浦东新区丁香路,她和第一批东方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像开荒牛”一样开始进入剧院管理领域,走入这看上去“既带着神秘感,又有高贵感”的建筑。15年过去了,如今对剧院管理已经谙熟于心的冯岚了解了幕后的世界,也得到了新的任务——成为新落成的上音歌剧院管理中心主任。
在有“上海音乐欣赏高地”之称的汾阳路街区诞生,上音歌剧院从打下第一根地基伊始,就牵动着上海观众的心,也吸引着全国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今年10月,上音歌剧院正式运营。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与斯卡拉歌剧院学院为这座新生的剧院带来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与《魔笛》,在演出即将上演前的下午,冯岚在上音歌剧院里做准备工作。工人们爬上高高的架子,张贴海报。初秋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在歌剧院内的走廊上。
剧院内,舞台布景工作也正在展开。深蓝色的天花板呼应着同色观众席,像一个美梦环绕的星空。
市民的呼声
早在1987年,就有读者投稿至《解放日报》,呼吁上海需要一所“东方艺术中心”。读者说:“上海人千呼万唤的‘大世界’终于重新开放了。人们盼望着上海这个最大的艺术活动中心的复归,并不是简单的怀旧心理,而是因为这种综合性的大型文艺娱乐场所,符合人们审美活动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呼吁着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增添新的剧院。1994年1月4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发这样一条消息:为了体现21世纪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上海将在人民广场西北角兴建一座世界第一流的大剧院。这,就是4年后落成的上海大剧院。
就在上海大剧院落成后不久,2000年12月18日,上海又一标志性文化建筑——东方艺术中心在浦东启动。在招标仪式的新闻中,这样写道:“这个文化项目建于浦东新区花木行政小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一座以音乐厅为核心,以品位高雅、设施先进和功能齐全为特色,融文化交流、研究、展示、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中心,建成以后将为上海增添又一文化新景观。”此时,距离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正好过去十年整。浦东早已从一片寂静之地,变成拥有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及30多个国际社区的创业者热土。
2004年最后一天,蓬勃建设中的浦东新区板块上,一朵“蝴蝶兰”徐徐绽放——一场新年音乐会宣告东方艺术中心正式开幕。
是夜,郎朗、莎拉-张、王健、马蒂亚斯-科赫、余隆,五位在国际乐坛声名显赫的艺术家,为了东方艺术中心落成庆典暨首演新年音乐会走到一起。这一晚的演出由中国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等著名院团和众多海内外知名艺术家联袂献演,并由央视一套向全国观众进行直播。这一晚,余隆哑着嗓子说,上海终于有了第一个国际标准制式的现代音乐厅,这是所有中国音乐人的荣幸。郎朗表示,通过先进的可调式音响技术进行进一步调整,音乐厅将不输给费城、迪斯尼等任何一个世界最新的音乐厅。大提琴家王健说,他从小在上海成长,看到家乡的一座音乐厅引发世界性关注,还有那么多国际知名音乐家招之即来,真感到自豪。
幕后,冯岚作为工作人员,与许许多多东艺的工作人员一起,在忙碌中见证着上海迎来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时刻。
市民的成长
2005年11月9日15点08分,浦东国际机场。
世界乐坛首屈一指的柏林爱乐乐团乘坐的飞机准时降落。待部分团员走出到达口后,“一团之长”、指挥大师西蒙-拉特才不紧不慢地走向出口。前往接机的工作人员见状,赶紧送上预备好的鲜花。拉特接过鲜花,微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上海有什么好吃的?”
一则后来为爱乐者广为了解的轶事是,虽然这是大师带团第一次访沪,但西蒙-拉特的父亲曾在1960年代来华工作,父亲将在中国的见闻带回家里,在儿子心中植下中国情结。
得知柏林爱乐乐团要来,票一开售,票房告急。不仅上海市民对高品质艺术趋之若鹜,上海所有的专业院团和艺术院校都自发前来购票,外省市的乐团如青岛交响乐团,一家就买了80张票。而西蒙-拉特也终于看到了父亲心心念念的上海。“今天我在这里看到了上海有这样美丽的建筑、美丽的夜景、美丽的东方艺术中心。父亲如果知道了这一切,一定比我还高兴!”受邀来东方艺术中心演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圆了中国听众一个梦,也圆了演出者心中一个梦。
以一次次演出为契机,越来越多过去“久仰其名、素未谋面”的大师来到上海,与聚集在这座城市的乐迷面对面。他们的来访和离去,也将更多关于上海的发展传奇,带去世界各个角落。
除了这些堪称高光时刻的“第一次”,剧院工作者也在东艺的工作经历中遇到了许多新生事物的“第一次”挑战。东方艺术中心主要由1966座的东方音乐厅、1020座的东方歌剧院和327座的东方演奏厅组成,这里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舞台声光设备,采用当时国内剧场最先进的数字调音台和无线PDA常规灯调光台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可满足交响乐、芭蕾、音乐剧、歌剧、戏剧等各种演出之需。但在票价方面也一直倾斜,努力让普通、低收入的市民也能进剧院。由此带来的考题接踵而至:市民进剧院是否要安检?什么尺寸的包需要寄存?多大的孩子才能进场?遇到观众拍摄演出内容,如何进行有效提示……每一个工作规定背后,都是一连串试错的尝试。以劝阻观众在演出进行中摄影摄像为例,东艺尝试了由剧院引导人员走到观众席提示,到举夜光灯提示,再到用激光笔提示。每一个尝试都曾引发一些观众腹诽,但有时也是管理者对现状的无奈应对。
2016年11月22日,小提琴家穆洛娃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了巴赫的作品。不想,没过几天,穆洛娃在她的社交媒体上发飙,因自己演奏时,发现竟有半数上海观众在拍摄!穆洛娃的发言引发了很大争议,也有观众后来撰文反思。很多人谴责不文明行为,也有不少人指出,半数云云完全不符合事实,似乎在抹黑上海观众。而小提琴家的困惑在于:“(那些观众)在我演奏巴赫时拍着画质低劣的照片和视频,错失了聆听音乐的关键点……他们就喜欢这种不忍卒听的录音效果和模糊的画面吗?”
剧场凝聚艺术,也创造艺术。在引导人们遵守观赏礼仪背后,还有如何进一步欣赏艺术的问题。当市民开始愿意走入剧场后,如何从看热闹的爱好者,到共同创造艺术的懂经行家,这任重道远的一步步,或许也需要一代代培养接棒。
市民的福利
汾阳路街区,上音歌剧院如今矗立之处,也是上海最负盛名的艺术街区。
2014年9月,历时6年建设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正式亮相。上海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余隆率领下,携手当季驻团艺术家郎朗、俄罗斯小提琴翘楚文格洛夫,以及以演唱威尔第歌剧而蜚声乐坛的匈牙利著名次女高音伊迪科-康姆罗西,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奏响开幕曲。
以复兴中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为圆心,往东到汾阳路上海音乐学院,往西到东平路上音附中,加上各种唱片店、乐器行和音乐家住所,构成上海古典音乐黄金地带。
就在上交新址落成两年后,2016年1月,上音歌剧院宣布开工。
如今,黄金街区的黄金尖角上,又多一颗明珠。
上音歌剧院总建筑面积31926.42平方米,是一幢8层综合体,地下3层、地上5层,最高处建筑高度为34米,拥有1个1200座的中型歌剧院、4个排演厅以及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是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因考虑到距离轨交1号线最近距离7.4米、位于历史风貌区建筑限高18米,这座剧院建在95个弹簧上。
依托上音师生资源和学术优势,带着院校背景出生的上音歌剧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这也意味着,对许多市民还稍显有些陌生的歌剧,将渐渐成为大众生活里的一部分。
从东艺到上音歌剧院,从浦东到浦西,在个人工作环境之变的背后,冯岚感受到了15年来上海爱乐人群的成长和变化。新成长起来的市民爱乐者,和新孕育出的音乐欣赏市场,以及新一批音乐艺术院团和工作者,与上海渐增的一个个艺术地标互为印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