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近日,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宣布,“中国交响七十年”系统工程即将于今年6月完成,并将在9月正式出版全套唱片集。该套唱片集是国内首套采用编年体形式编辑出版的交响乐作品。
《中国交响七十年》的出版将填补中国交响乐作品出版领域的空白,还原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历史脉络,厘清中国现当代交响乐创作中出现的“高原”和“高峰”,挖掘经典的同时也注重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作,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蔚为大观。
然而,要在浩瀚的曲库中挑选出70部既带有浓郁“中国味道”又能凸显“中国实力”的经典之作绝非易事。项目会集了全国范围内著名指挥、作曲家、知名音乐学者组成专家组,几经讨论,最终遴选出创作于1949年以后,承载时代脉搏、深含民族基因、极具艺术价值的70部撷英之作,用编年体的形式编撰录制成配套图书和CD唱片。
项目自2017年启动,历经两年精心筹备。除去保留的14部上海交响乐团早期历史录音外,其余作品均要重新录制。近200名工作人员集体参与,22位指挥、34位独唱独奏家加盟。最后一部周龙的《山海经》将于6月22日举办的上交2018—2019乐季音乐会上现场录音。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介绍,70部作品里包括刘铁山、茅沅的《瑶族舞曲》,刘天华作曲、黄贻钧改编的《良宵》,马思聪的《山林之歌》,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周龙的《山海经》等,囊括了中国交响乐奠基、开拓、崛起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回眸追溯新中国交响事业发展的厚重步履。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则将“中国交响七十年”系统工程形容为是一道“引力波”。他说:“‘中国交响七十年’系统工程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交响乐的无穷力量。这70部作品凝聚了几代中国作曲家、演奏家的历史情怀、人文情怀,以及他们在嫁接传统之上面向未来的意识。同时,这套典藏带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这次寻根溯源之旅堪称曲折,70部作品的甄选、版权协商、乐谱沟通、艺术家确认、录音版本确认、录音档期协调、艺术家接待、合同签署、资金落实等一系列事无巨细的执行事宜,看似细小却至关重要。
推进整个项目,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版权问题,这其中还包括了作曲家和演奏家两方面的版权获得。上音社、上交分路出击。面对数目繁多、情况不一的作曲家群体,上海音乐出版社迎难而上。在近70名入选作曲家中,除已在音著协登记的,有超过2/3者需逐一联系、沟通,取得授权。此外,旅居海外的作曲家因不少作品在国外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通过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出版社洽谈,最终得以收录陈怡、周龙、谭盾、盛宗亮等几位作曲家的作品。而上海交响乐团则着重作品录音时,与指挥及独奏家的版权签订。
除此之外,上海交响乐团专门成立了包括乐队、节目、艺术档案、舞台技术、谱务、场务等部门在内的工作小组,与上音出版社编辑部、美编设计、市场部定期开会协调,努力盘活各自的资源,共同做好项目的各项工作。
中国首获格莱美奖的录音师陆晓辛与其学生王鑫也参与了此次录音。“好的场地,意味着录音成功了一半,我们重录的作品都是在上交音乐厅内完成的,这部分就有了保证。而且乐队演奏员和指挥熟悉厅内环境,他们会更放松,最终的效果比棚录更有现场感,结像力也更好。”王鑫说。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艺术家听闻该项目,也不遗余力,鼎力支持。如作曲家、指挥家盛宗亮,为使其融贯中西的代表作《十二生肖》在项目中不留遗憾,特意从美国飞到上海,亲自指挥,更是自费请来英国团队;温德清为其协奏曲《痕迹之四》确定合适的指挥可谓费尽周折,最终指定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已经扬名海内外的陈其钢为在“七十年”里珍藏其最有分量的代表作,几易作品,几经斟酌,才确定《蝶恋花》。
近年来,上交音乐季基本囊括了新创的中国原创作品,也通过委约等形式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艺术水准、饱含中国元素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作品演绎孵化的权威力量。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出版社之一,成立于1956年,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倡导、丁善德任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出版家钱君匋、音乐学家钱仁康任副总编辑的上海音乐出版社始终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为己任,出版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连续11年全国音乐类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最强组合”,专长优势互补,确保了项目的高水准。
正是这些饱含赤子之心的艺术家和工作人员,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谱写了一部部既有深厚民族积淀、旋律恢弘跌宕,又蕴含哲理思考的交响乐作品,记录了中国交响乐的黄钟大吕之美,写就了中国交响乐发展的华彩乐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