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千百年来,在环淀山湖的苏浙沪农村,流传着一种叫田山歌或田歌的民歌。因为这一区域内都属吴文化发祥地,都讲吴方言,风俗也基本一致。吴越交界农村的农耕文明,在这一地区的民歌中体现颇多,有些农俗甚至沿袭至今。
嘉善田歌是上述三地的民歌之一,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嘉善县唯一的“国遗”,早在新中国成立初就受到浙江省的民歌专家周大风、洛地等人的关注,多次实地考察采风。当地的文化部门也十分重视,收集了大量的原生态田歌。
顾名思义,田歌是昔日农民田间劳动时歌唱的民间歌曲,其曲调清清亮亮、自由舒展,是最江南情调的农村民歌。其内容多为直接描写千百年来的农民劳动和他们的思想情感。其中大量作品属于对当年农村社会的反映,对当地风俗人情的生动反映。
“这里最江南”,是对吴越文化最确切的诠释。嘉善田歌就是佐证之一,歌中所叙述的地方风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地方风俗画卷。在农村,农民靠天吃饭,分明的四季气候,为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指定了特有的时令风尚。田歌《农家十二月》唱道:
……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
吃了撑腰糕长气力,
妹割青草哥捻泥,
靠天吃饭看今年。
……
歌中的方言“日”“力”“年”都同韵。农历二月,春耕前的准备一定不可马虎,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农事的一年安排有传统习俗,沿袭了不知多少年。有《半月歌》唱道:
正月半,红灯看。
二月半,摇车转。
三月半,锄头铁搭岔圩岸。
四月半,镗锣旗伞会来看。
五月半,拔棵黄秧种种看。
六月半,水车搭拉河里转。
七月半,田里早稻秀一半。
八月半,糖烧芋艿吃吃看。
九月半,新米团子领亲眷。
十月半,酒醉倒得像罗汉。
十一月半,前门讨债后门绊。
十二月半,拔落镬子尽倷看。
一年四季12个月就这样年复一年过去了。歌中唱出了农家的苦与乐,苦乐的节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十分生动有趣。节令不等人,这就是约定俗成。
昔日嘉善农村,春耕春播插秧一气呵成。尤其插秧关节特别重要,择日“开秧门”。开秧门这天,田主东家要准备鱼肉好菜酒水请长工,请插秧好手。此刻必须唱田歌,而且要吉祥喜气,充满憧憬和希望:
新种秧苗嫩又青,
田里出个聚宝盆。
盆里有棵摇钱树,
早摇金来晚摇银。
还有:
收捏黄秧种六棵,
两脚弯弯朝后拖。
上年头只收三石六,
今年要收八石三斗外加廿淘箩……
聚宝盆是东家和长工们都想要的东西,大家也知道这不现实,只是一种期望罢了。第二首中的三石六是什么概念?在当年的亩产三石六已是高产好收成了。要收到八石三斗外加廿淘箩,已大大超过今天的亩产,那是一种理想。在田歌里唱吉祥、唱希望和期盼,唱心愿颇为常见,不但在唱农事农俗中有,还在私情歌里更有充分的表达。唱田歌的大多为长工或穷苦农民,在婚姻问题上他们是弱势群体。许多悲情故事,如田歌《五姑娘》《卖衣香》等,都是当时封建婚姻的写照。穷人请不起媒人,也被媒婆看不起。按风俗结婚前先请媒人讨帖子,有意向后对亲,谈妥后才娶亲。有田歌唱:
摇橹要用橹绷绳,
唱戏要有老脚本。
秀才做官要赶考,
姑娘出嫁要媒人。
当然也有姑娘看上穷苦长工的,于是就有了“私情歌”:
东南风吹来茄洋洋,
黄泽雨下子咬篙秧。
乌背鲫鱼草里钻,
毛头姑娘有拉想后生。
劳动与爱情是所有民歌永恒的主题。嘉善田歌也一样,这朵音乐文化的奇葩在濒临消亡的状况下,在当今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利用好、发展好,是我们眼下迫切的任务。音乐剧《五姑娘》的成功,让我们增强了信心。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是发展着的,没有静止的艺术。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如今的农民不在田间唱田歌了,但我们可以把它搬到舞台上,可以用现代人喜闻乐见和文化审美的演绎手段去传承和发展。因为我们从骨子里喜欢它,文脉和血脉是相通的。如今,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文化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已签署,田山歌是我们这片区域共同的文化资源。以前各自分头努力,现在可以整合起来搞大动作,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嘉善田歌传习所负责人 韩金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