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刘月宁有许多头衔——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扬琴协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东欧分会会长……每一个头衔背后,都有一段推动中国音乐走出国门的故事。日前,刘月宁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分享了她用扬琴开启的中国音乐世界共享之旅。
今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刘月宁向媒体讲述了加拿大学生迈特的故事:迈特连续3年参加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举办的国际音乐夏令营,这一活动每年面向世界各国的音乐专业师生开展为期两周的中国音乐速成教育,“五次课学会,十次课上台”的教学法配合文化体验、大师班等活动,多年来培养了来自13个国家的200余名“外籍中国音乐文化专家”。迈特参加了3次夏令营便学会了箫、中阮、扬琴,并在回国后组建了自己的中国民乐队,在当地颇受欢迎。现在,迈特与乐队成员已经在考虑用中国音乐“谋生”了。
从1987年留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至今,刘月宁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已有30余年。有着多次海外求学经历的她,除了教授扬琴技艺,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文化交流视野与能力的音乐人才。3月8日,刘月宁在中央音乐学院上了一堂大课。这堂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创新型选修课“国际音乐教育与传播”,包含跨文化传播理论、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国际音乐教学与传播方法等多项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对国外受众展示、介绍和教授中国音乐文化的综合能力。据介绍,开设4个学期以来,这门课程反馈良好,选修人数增长率高达100%。“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已经从简单的‘走出去’发展到深层次的‘走进去’阶段,音乐人才不能仅仅依靠技艺传播中国文化,还需要成为懂语言、有文化修养、能够对等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刘月宁说。
作为扬琴演奏家,刘月宁又是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亮眼明星。扬琴起源于伊朗,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经过近500年的本土化发展,成为中国音乐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刘月宁一直在探索推动中国扬琴的国际化进程。她组织成立11年的“茉莉花”扬琴重奏团是中国第一支此类乐团,如今该乐团已经在近20个国家奏响了中国扬琴的悠扬乐声,并推出了3张音乐专辑。2018年9月,在“青年决定未来-共谋丝路发展”第九届中国伊朗两国友好协会年会上,“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和由5岁到12岁孩子组成的“小茉莉”扬琴艺术团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中国扬琴的动人音符回荡在扬琴的故乡伊朗,引起巨大反响。此外,刘月宁说,在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推出的国际扬琴音乐节、乐团在欧洲举办的商业巡演等,都让中国扬琴收获了大量海外粉丝。
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主任的刘月宁,一直在探索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法。2012年6月,由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立的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在哥本哈根揭牌成立。经过7年的经营,如今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已经有了3门中国音乐选修课。在丹麦的一些高中,中国音乐课程甚至被列为必修课。另外,通过合作,美国一些音乐学院也开始设立中国音乐选修课。“单纯地走出国门演出只能实现浅层面的交流,更深层面的交流是让大家共同来发展中国音乐,让世界共享中国音乐。”刘月宁认为。今年,又有两所音乐孔子学院将在英国等国家揭牌,刘月宁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用音乐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的和平理念,拉近中国与各国民众之间的距离。
作为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东欧分会会长,刘月宁还希望能够更好发挥海归艺术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她期待在欧美同学会成立“海归艺术家委员会”,不仅可以推动海归艺术家更好地参与国家文化建设,也能利用海归艺术家的特殊经历与资源,不断开辟对外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