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唤起的,不只是“红色记忆”

2019-01-27 08:44:00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陈俊珺

  近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音乐午茶之故事系列音乐会”中,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副主任、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从余和她的学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手风琴音乐会。

  手风琴,这一承载着许多人记忆的乐器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俄罗斯民族的巴扬情结

  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手风琴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回荡在上海音乐厅南厅里,一百多位观众情不自禁地随着旋律轻轻哼唱。

  由手风琴演奏或伴奏的俄罗斯歌曲是一代中国人对外国歌曲的记忆。

  俄罗斯人把手风琴视为民族乐器,尽管它起源于奥地利,却在漫长的岁月中融入俄罗斯艺术的血液中。1905年,第一台键钮式手风琴在圣彼得堡诞生,人们为了纪念俄罗斯著名的古手风琴演奏家巴扬,将这种琴称为“巴扬”。

  巴扬的键钮排列很有讲究,每相邻的三个键钮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紧密排列的键钮使得演奏者右手的手指能在两个八度范围内轻松演奏,也让巴扬产生键盘式手风琴无法比拟的宽音域。巴扬还把传统手风琴右手键盘的常用变音器移到了靠近下颚的地方,解放了演奏者的双手,让下颚也参与了演奏。

  手风琴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着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也倾诉着几代俄罗斯人的心声。手风琴出现在电影里、诗歌中、歌唱家的口中。1948年,由诗歌改编的歌曲《孤独的手风琴》唱遍俄罗斯的大街小巷,至今仍被传唱:“天快亮了,一切都又沉寂,只听在街上什么地方,有只手风琴在游荡……夜晚凉风从田野上吹来,苹果花瓣纷纷飘散,你这拉手风琴的青年,寻找的人是谁?”

  “风”从东方来

  手风琴的风从哪里来?“音乐午茶”现场,有观众向王从余提问。“从构造上来说,风是通过演奏时推拉风箱让气流进入,振动其中的簧片而来。”王从余说,“而就历史渊源而言,可谓‘风从东方来’。”

  手风琴与中国古老的民间乐器——笙有着“血缘关系”。公元前1100年,中国流行着一种通过簧片的自由颤动来演奏、形状类似于凤凰的簧管乐器——笙。1777年,一位神父将笙传入欧洲,欧洲人利用笙的发音原理发明了一种可供吹奏的类似于口琴的簧片乐器。经过多番改造,1829年,奥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成功改良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手风琴。

  如今,手风琴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根据构造可以分为键盘式手风琴和键钮式手风琴。按照种类又可以分为自由低音手风琴、传统低音手风琴、班多钮手风琴、电子手风琴等,它们的音域与音色各有不同。

  其中,演奏难度最高的是自由低音手风琴,其音域能达到4个八度以上,音响效果接近管风琴,特别适合演绎巴洛克风格的复调音乐。

  香颂与探戈

  手风琴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它从19世纪的欧洲出发,漂流到世界各地,与许多国家的民族音乐融合,成为了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乐器之一。

  在法国,手风琴曾是贵族开派对时最重要的乐器,因为其特有的“缪赛特”音色,加上可以一边拉一边行走,深受贵族的喜爱,他们甚至在琴上镶嵌各种宝石。后来,手风琴渐渐出现在酒馆和餐厅中,与香颂音乐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法国流行音乐的一部分。

  “香颂”在法文中的原意是“歌曲”,许多香颂音乐被改编成了旋律悠扬、充满法式浪漫风情的手风琴作品,其中最知名的要数同名电影主题曲《玫瑰人生》。法国电影中经常会听到手风琴伴奏,比如奥斯卡获奖影片《天使爱美丽》里那段表现“艾米丽”主题的配乐,让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难以忘怀,作曲家扬-提尔森用手风琴的音色刻画出一个浪漫奇幻的巴黎。

  在阿根廷,手风琴与探戈音乐相遇。被誉为“音乐探戈之父”的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是一位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探戈音乐作品,通过古典与爵士音乐的融合,将探戈这一阿根廷民间音乐形式提升为雅俗共赏的艺术音乐,也为手风琴音乐注入了新的灵魂。电影《闻香识女人》中有一段经典的探戈舞,伴舞音乐《一步之遥》充满着阿根廷风情,是全世界乐迷最为熟知和喜爱的手风琴曲之一。

  从大众到小众

  手风琴在中国是一代人的“红色记忆”。王从余演奏的一曲《弹起心爱的土琵琶》充分展现了中国手风琴音乐的魅力。听众们耳熟能详的《铁道游击队》主题音乐在手风琴的演绎下高亢有力。全曲虽然只有手风琴一件乐器,却如同一只小乐队般声音洪亮、气势磅礴。

  中国人的手风琴音乐是在战争中诞生的。当年在延安革命根据地,找不到一架钢琴,而手风琴因为携带方便、普及性强,与中国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战争打到哪里,手风琴就拉到哪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启蒙,就是从为这些中国歌曲伴奏开始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手风琴成了许多革命歌曲、样板戏的伴奏乐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手风琴制造厂家一年要生产六万多台琴。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手风琴热”逐渐退却。

  从7岁开始拉手风琴的王从余在近4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手风琴被全民追捧到逐渐蜕变为一种小众乐器的无奈。如今她和她的学生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重新爱上手风琴。

  对话

  “你我之间只隔着一台手风琴的距离”

  解放周末:手风琴上有键盘,它和钢琴演奏是否有相通之处?作为世界手风琴锦标赛的评委,您认为手风琴演奏最难的技巧是什么?

  王从余:有一类手风琴上有类似钢琴的键盘,另一类手风琴上则是键钮。与钢琴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在演奏时是看不到键盘或键纽的。手风琴需要靠左手拉风箱来伴奏、右手按键盘或键钮来演绎旋律,最难的就是左右手之间的配合。手风琴的音量、音色、情感的变化都是靠左右手之间的配合来实现的。

  解放周末:这件乐器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王从余:最大的魅力在于音色,那种风箱振动簧片发出的声音是很独特的。手风琴上还有一个神奇的部件,就是变音器,它能使手风琴发出类似长笛、口琴、黑管、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音色,这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手风琴虽然是一件乐器,却可以实现交响的效果,就像是一个小乐队。从第一台手风琴诞生至今有190年了,它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很受欢迎,它的音乐一响起,就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觉得你我之间只隔着一台手风琴的距离。”

  解放周末:您演奏手风琴已经近40年,经历了它从火热到冷门的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件原本很有群众基础的乐器变得小众?

  王从余: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从手风琴自身来看,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自由低音手风琴的引进。这种手风琴比传统低音手风琴的分量重、价格贵、演奏难度高,让很多爱好者觉得手风琴变得高高在上,成为了一种局限于大雅之堂的学院派乐器。

  解放周末:如今该如何让这件原本接地气的艺术回归大众?

  王从余:手风琴比钢琴年轻一百岁,它一直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之中。其实早在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聪教授就提出了手风琴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就是鼓励不同类型的手风琴百花齐放,演奏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除了独立演奏,还可以参加重奏、合奏,既可以坐着拉,也可以在行进中拉,还能与扬琴、琵琶甚至电声音乐结合,实现不同的音响效果。在手风琴多元化方面,上师大的流行手风琴乐团已经进行了不少尝试。在今年即将举行的“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上,我们将邀请俄罗斯、塞尔维亚的手风琴家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体验,我们想告诉观众,手风琴不仅是怀旧的,它也是充满活力的、在不断成长中的多元艺术。

  延伸阅读

  这些音乐家都曾是手风琴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曾举办过不少口琴、手风琴音乐会,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就是在这一时期学习手风琴的。他最早在口琴队吹奏口琴,1938年左右开始学习键钮式手风琴。

  建国初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向隅曾在延安演奏手风琴,深受延安军民的喜爱。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于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当时,鲁艺音乐系的研究生们成立了一个小乐队,他曾担任手风琴演奏员。

  当今一些知名音乐家,比如徐沛东、汤沐海和李云迪都是由手风琴引领走进艺术大门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