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浙江江山:这里村歌唱得响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徐继宏   2018-12-02 11:47:00   作者:徐继宏

  乡村振兴,踏歌而行。近年来,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浙江衢州江山市,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主阵地,以村歌创唱为突破口,292个行政村创排村歌200多首,有30多首获国家、省级荣誉。《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碗窑美》《千年清漾》连续3年登上全国乡村春晚舞台。

  村歌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名片,更能体现一个村庄的人性和村魂。从村歌当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也听到了新时代农民的心声。日前,记者走进有着“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之乡”“中国村歌创作基地”之称的江山市部分乡村地区,所到之处,处处感受到村歌的迷人魅力。

  村歌,唱出了村民的心声

  微风习习,歌声划破了江山市乡村夜晚的宁静。一首首接地气的村歌唱出了江山市农民的自信和激情。2013年6月的一个夜晚,13个乡镇、25首村歌,村支书带头、村民齐上阵,小广场散发的文化能量让人亢奋,现场氛围嗨翻天……

  “参赛的每一支队伍,都是村支书带领村民上台秀才艺,屏幕里的MV展现的是村里的美景。村民们更是倾注了满腔热情,非常活跃。他们说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团结在一起,村歌让村民们重新拾起美丽乡愁,重新找回田园乡情。歌声里,乡村有了故事,有了个性;歌声外,是乡村的灵魂,照亮了村民的心,更点亮了乡村的未来。”对此,江山市委宣传部部长汪黎云至今还记忆犹新。

  据了解,2009年,大陈村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在央视和首届全国村歌大赛上唱响,大陈村一曲扬名。从2013年开始,江山市每年都要举办一届全市村歌大赛,以好中选优,促进创唱出村歌精品。在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看来,一个村歌唱得好的村庄,一定是一个和谐的村庄,一个有凝聚力的村庄,一个幸福快乐的村庄。

  放声村歌,放飞梦想。从10年前大陈村的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到《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发轫,江山市的村歌从风靡一方,到唱进省城,再到唱响全国,从未止步。

  “在江山市,村庄就是村民的梦想大舞台,村歌就是农民的梦想秀。在江山市每个乡村的文化礼堂,村民都能展现和感知人生的精彩、乡野的动人以及梦想的美好。”汪黎云说。

  村歌,唱响了时代精神

  “遥远地从故乡走来,又走向更远的天边。祖先殷殷的叮咛和嘱咐,就像这碗浓浓的大陈面……”汪衍君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唱起《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了,然而,不论再唱多少回,他依然会被歌中那份浓浓的故乡情所打动。

  村歌集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于一体。用汪衍君的话说,村歌是一个乡村精神的象征;村歌是一个乡村喜闻乐见、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村歌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教育村民的重要纽带;村歌是美丽乡村多样化展示的窗口。

  今年76岁的汪衍勤,退休以后回到老家大陈村,义务当起了村里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和村歌的“教歌员”。汪衍勤指着家里墙上张贴的村歌曲谱告诉记者,这些歌村里的男女老幼都张口能唱。现在,每周一、三、五,村里的人都会集中到他的家里,进行村歌的排练、学习。

  “村歌就是村里的文化品牌,是村里的金字招牌。村里的每个人都很珍惜、很爱护。自从有了村歌,左邻右舍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了。”汪衍勤说,因为村歌,村民的素质高了,村庄的风景美了,村里的产业强了。因为村歌,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而在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毛有祥看来,村歌代表的是一个村庄的乡土风情,更展示着新时代江山市农民的精神风貌。

  村歌,唱就了康庄大道

  唱村歌、赛村歌、秀村歌,展现了村歌文化品牌的一系列成效,乡村文化也因此重焕生机活力,文化产业在此带动下也呈现一派繁荣。去年底,浙江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江山市召开,江山市村歌的金字招牌更加响亮。游客到江山市游览,听村民唱村歌成了必点的节目。

  村歌换来乡风文明的改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陈村村民付慧清介绍,这两年,慕名来江山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仅大陈村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0多万人次。特色街区“大陈小市”的生意更是红火。在景区专卖江山市特色小吃的汪师傅,每天卖油炸果就可以收入两三百元。逢节假日,可以收入两三千元。“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了。”付慧清说。

  江山市还注重连点成线,打造全域旅游,建成最美村歌线、最美家风线、最美风景线3条文化礼堂精品游览线,全市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悄然兴起,一批高水准影视作品的外景拍摄也选择落户江山市,以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为蓝本改编而成的浙江省文化礼堂第一部乡村古装孝文化电影还在国内各大知名视频网站同步上线,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网络电影单元展映并获得好评。

  用村歌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让人切身感受到了蓬勃的乡土文化力量和源源不断的创造激情。导游周丽玲是“90后”。她说,她从小就在大陈村长大,在这里上了幼儿园,读了小学、初中。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了几年,去年她主动要求回村当起了导游。

  “因为村歌,大陈村的村容村貌、民风民情、产业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因为村歌,许多像我一样年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主动返乡创业,踏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周丽玲说。

  甘蔗种植是江山市上余镇李坪村的传统产业,村里至今还有一座采用土法榨汁红糖的作坊。2014年,李坪村创排了村歌《红糖飘香》。

  “以前,村里自产的土榨红糖都是周边村镇的人来买,而且价格不高,一斤只能卖五六元。自从有了村歌,村里的红糖产业一下子兴旺起来。现在一斤土榨红糖的批发价都达到了15元。”上余镇宣传干事姜涛涛说,村歌唱出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帮助村民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复兴的梦想。

  一首村歌就是一个故事,记录着浓浓的乡愁记忆;一首村歌就是一段传说,记载着长长的乡思情愫。记者发现,江山市的农民,通过村歌创唱来晒幸福,展梦想,找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找到了符合江山市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