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庭院走进剧场,那夜琴芳梅兰
来源:文艺报 编辑:柳青青 2018-12-02 11:42:00
古琴与京剧的结缘,说起来并不是《琴芳梅兰》的发明,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文化部组织了一系列以器乐演奏来模仿京剧唱腔的尝试,古琴即是诸乐器之一。以古琴拟人声,以京剧场面来为古琴伴奏,这种创举在今天看来依旧是令人惊叹和钦佩的。正是因为有了前人这样的尝试,《琴芳梅兰》得以沿着这条路欣然前行,却又走出了另一番新意。正像该作品出品人、总策划刘祯谈到的那样:“让两种‘雅音’跨界碰撞,相互交流,进而融汇,彼此映衬。”《琴芳梅兰》所呈现的古琴与京剧,并非以谁拟谁的关系,而是由交流而达成彼此交融的关系,琴是琴,戏是戏,用琴伴奏戏,用戏演绎琴,实现的是二者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共美。“交流”是《琴芳梅兰》的关键词。
《琴芳梅兰》于今年5月6日在梅兰芳纪念馆首演,在梅兰芳故居演出这样一部既具雅集品格又具音乐会形式的作品是格外契合的。除了古琴演奏、京剧表演,文化讲述人配合着茶艺、香艺、花艺,缓步在院中,穿梭在观众之间,侍茶人为观众递上香茶,侍香人邀观众品香,侍花人伴着琴曲声声、茶香阵阵、香气袅袅从容地摆弄着手中的花草,《琴芳梅兰》的演员们,仿佛是在协助着故居的主人,迎接着八方来客。那一刻发生交流的不再仅仅是古琴与京剧,演员与观众,表演与生活也在某个时刻开始了对话,产生了交融。
那次演出中间屠珍女士的一番话令我至今难忘:“原来梅先生在这里生活的时候,到了夏天就像今天这样,在小院里和各个方面的人聊天。这个院子里整出的表演好像是好久没见过了。”从1955年嫁入梅家,至1961年梅兰芳先生去世,屠珍女士作为梅先生的儿媳,见证了故居的主人在这座院落里最后六年的时光,而这不仅仅是生活的掠影,还包括了艺术创作的片段。相信屠珍女士的联想,也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观赏过庭院版《琴芳梅兰》的观众的感受,当胡文阁从故居北屋拾级而下,未着戏装的他恍若已经成为梅兰芳先生的化身,引领着观众进入京剧梅派艺术与古琴的雅致情境。庭院版《琴芳梅兰》的演出既完成了古琴与京剧梅派艺术的交流,更实现了常见剧场演出难以实现的演出本身与观众间的近距离交流。这是庭院版《琴芳梅兰》的成功,却也无形中转化成了剧场版《琴芳梅兰》的压力。如何把庭院中的这种美好感受带入剧场?演出场地的简单变化带给舞台呈现的变化却是不简单的。
当伴着茶香、花景、香韵的《琴芳梅兰》从庭院走向剧场,离开了梅兰芳故居这个独特的文化空间,演员与观众物理距离的加大,实际上也造成了与观众心灵距离的加大。观众更理智了,那么实现交流的难度便更大了。走进国家大剧院,主创团队结合剧场的情况,对原有演出内容进行了调整。比如增加了《洛神》选段,在表演时长上进行延伸,对茶、香、花交流时间进行压缩以适应剧场观演的习惯。在正式演出开始之前播放梅兰芳纪念馆精心制作的视频,将梅兰芳纪念馆及梅兰芳的信息巧妙地编织在其中,使得一部分并不十分了解京剧的观众也可以比较容易地接收到这个作品的背景知识。视频的最后一帧定格在梅兰芳纪念馆的大门上,而此时舞台中间也早已立好了一扇“写意”版的梅馆大门。影中景、台上像在此刻完美对接,而后文化讲述人曹雅欣推门而出,为在场观众娓娓道来有关古琴艺术与梅派京剧艺术的种种。
在剧场版《琴芳梅兰》的舞台呈现上,我们似乎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主创团队的“野心”。《琴芳梅兰》不仅仅满足于为观众献上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他们似乎还想让观众在获得美的视听体验的同时,得到一些有关古琴、有关京剧、有关梅派艺术的思考和体悟。也许正因为如此,《琴芳梅兰》很难简单地用“音乐会”、或是“戏剧”来给它冠名,在这个作品中既有音乐会的演奏品质,又能通过主演胡文阁的表演,瞬间将观众带入百花亭的花香酒醉中,带进乌江畔的四面楚歌里,走近长生殿前的花好月圆,登上洛川仙境的如梦似幻。
《琴芳梅兰》的呈现以“曲目”(唱段)为骨,以“戏情”为肉,以八个唱段支撑起整个作品的框架,再将八个唱段所体现的情境以剧目为段落作以典型呈现,使得整个作品既不是纯粹的京剧折子戏表演,也不是单纯的音乐演奏会的形式,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得古琴的演奏融入戏里,京剧的表演配合演奏。以曲目为依托,用情作桥梁,以讲述为点缀,实现古琴与京剧的交流,文化对作品的阐释。正如曹雅欣在文化讲述中所谈到的那样:“弹拨着古琴音乐的清雅、深邃、纯粹,来对话梅兰芳戏曲里的优雅、纯净、深情,用古琴之深沉探究梅派经典剧目中体现的人心之幽微处。分享给大家一个更能凸显文人气质的梅兰芳,一张更懂深情的古琴。”
在剧场版的《琴芳梅兰》里,少了庭院中茶、花、香的靓丽点缀,虽使整个演出环境有所减色,但也使观众更加清晰地感知作品的主题。在剧场版的舞台呈现上,能够看出导演在着意延续庭院版的诗意与情调,但在笔者看来,既然有“剧场”、“庭院”两个版本的差别,不妨就把这种区分感表现得明显一些,体现出真正的“版本”意识。在庭院中着意体现诗意与情调,在舞台上则是更纯粹一些,将古琴及其他乐器的演奏和京剧的唱念作出更具层次的安排,将琴、戏对答置于更为核心的位置上。如今的舞台上,古琴、笛、阮从始至终兢兢业业地为京剧“伴奏”,胡文阁先生“一赶四”争分夺秒地改装登场,对于一个观众来讲,这是一场“超值”的艺术欣赏,但是否是“琴”芳“梅兰”的初心?笔者不禁画上一个浅浅的问号。
该作品艺术总监、古琴演奏家杨青先生在演出后坦言:“没有京胡、京二胡以及打击乐对演员情绪、节奏的带动,古琴声音低弱,箫和笛又是属于线条型没节奏的乐器,这种乐器组合与京剧演唱结合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以想见《琴芳梅兰》在技术层面需要突破多少难题,经历多么烦琐的磨合才能有如今的舞台呈现。可喜的是,当古琴演绎的京剧经典曲牌《夜深沉》奏起时,当胡文阁以“京腔昆唱”的感觉吟出一段段经典的梅派唱段时,古琴与梅腔对于“戏情”之演绎,活现眼前,流入心田。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