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鲍勃-迪伦获奖的中国投影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张颐武   2016-10-26 14:19:00   作者:张颐武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妙想天外,别出心裁得匪夷所思。鲍勃-迪伦当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超级音乐巨星,对美国和西方的新社会运动也有过影响。虽偶有写作出书,但仍以歌手名世。因此,他的获奖也可说是黑天鹅事件了。

  对于一个已经稳定在纯文学领域的大奖,这实在是极为大胆的跨界之举。诺贝尔文学奖给过丘吉尔这样的跨界人物,但他们都是著作等身,本身就有作家的身份。这几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向来稳定,获奖的以全球“纯文学”作家为主,已经形成了一套人们相对熟悉和稳定的方式。这次的独特选择说明这个百年老奖也要引发公众的注意,凸显了在最近一些年以互联网主导的新的文化和社会风潮面前,像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传统奖项,也有了求变求异的一些变化,期望能够跨出自己固有的疆界,寻求某种可能性。

  鲍勃-迪伦获奖带给中国的反应也是复杂的,对于这样一个打破常规的事情给予关注也不奇怪。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一直持续,这是一个中产社会相对成熟,文化艺术修养的需求越来越普泛化的象征。

  摇滚等独特的音乐文化其实一直是介于前卫和流行之间,往往是把前卫转化成流行。这种前卫不是“纯文学”的纯粹小众,也不同于纯粹的为市场而市场的大众的流行文化,而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一旦契合了某种社会心理,就会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潮流。鲍勃-迪伦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独领风骚的代表性人物。他很流行,但始终有前卫一面,在当时的激进风潮中颇具象征性。他其实是那个时代西方社会文化剧烈变化的一个标志。鲍勃-迪伦虽然来过中国演出,但在中国非常小众。这次的得奖会让他更加为中国公众所了解。

  这次国内对鲍勃-迪伦获奖的反应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议论,就是他获奖的消息和一个中国的民谣歌手吸毒被抓正好同时被报道,于是一些媒体就炒作“同是民谣歌手,一个获奖一个吸毒被抓”。由此进行某种“中西对比”。有些还说鲍勃-迪伦从未吸毒,认为西方歌手更好等等,成了一种风潮。

  这种对比由于对事实了解不清而根本缺少根据。其实鲍勃-迪伦本人就公开承认过自己曾经吸毒。《伊甸园之门》这部介绍美国60年代文化思潮的名著在讨论鲍勃-迪伦的一章中直言:“摇滚乐是60年代的有组织宗教—不仅是音乐和语言,而且也是舞蹈、性和毒品的枢纽。”那个时代的美国摇滚圈子,药物滥用等是很普遍的,也曾经是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然,这和中国的国情不同、背景不同、历史不同,根本无从对比。而且一些人认为演艺界的毒品问题,往往是一些中国演艺人模仿西方的某些形态和方式的结果。当然对于毒品违法行为的处理是所有人都坚决认同的,而这样的对比在根本上是和实际状况脱节的,还存在对西方的某种一厢情愿的解释。这反映出不少中国人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还是有缺少了解的一面,对其复杂性缺乏认知,难免对复杂问题先入为主地发表议论。

  因此,对于我们并不熟悉和了解的事情,审慎面对还是很重要的,而且如何传播确切的情况而不是贸然议论也是重要的。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