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世纪终结者 皮埃尔-布列兹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李瑾   2016-01-23 11:39:00   作者:李瑾

  1月6日,一代音乐大师,法国作曲家和指挥家,皮埃尔-布列茨(Pierre Boulez)在德国巴登巴登家中去世,享年90岁。一时间,国内音乐圈的微信被刷屏,《纽约时报》、《英国卫报》、BBC新闻、雅虎新闻也都在第一时间发布讣告,向全球发布大师去世的消息。许多国内爱乐者也在第一时间撰文,缅怀大师的成就和功绩。

    英美等主流媒体网站,以超长的大篇幅刊登一位音乐家去世的消息,这在业界并不多见。可见皮埃尔-布列兹的地位之显赫和重要。

    外媒专评

    外媒专评对布列兹的评价和形容,相当有个性和特点。《英国卫报》当地时间1月6日发布讣告,并写了题为《改变音乐世界的法国作曲家和指挥家》的文章。作者罗杰尔-尼考尔斯如此评价布列兹:“布列兹,一个自20世纪下半叶乃至当今对于古典音乐世界起主导作用的人物。没有他的创作,没有他作为指挥家而留下的录音遗产,没有他在音乐领域的领航,整个音乐世界会全然不同。”《纽约时报》1月6日撰文《将现代主义边界推向极致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作者保尔-格里夫菲希斯将皮埃尔-布列兹誉为“为二十世纪古典音乐开辟全新疆域的音乐家”。

  巴黎爱乐乐团团长曼妞尔-瓦尔斯评价:“大胆、创新、创造力,是皮埃尔-布列兹为法国音乐做出的贡献。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永远都走在音乐革命的最前沿。他的光芒闪烁在全世界。”

    在他去世前的几个月,作曲家乔治-本杰明为布列兹90岁诞辰特别开设了一个专题,并声称他“本身就是一首诗”。诺曼-莱布雷希特在布列兹去世当天就在Slippedisc网站上撰文:《镜像——一个世界因布列兹的去世而终结》。

    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

    1945年,布列兹宣布“斯特拉文斯基死了”。六年后,他又宣布“勋伯格死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他私下告诉好友莱布雷希特:“音乐的历史进程是由以下几个人组成的:巴赫、海顿、贝多芬、瓦格纳、马勒、勋伯格、韦伯恩、斯托克豪森和我。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他甚至认为莫扎特是微不足道的,肖斯塔科维奇是保守的。这就是布列兹,他对自己的看法丝毫不动摇甚至自大得如此粗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成就。作为一个战后的音乐革命家,布列兹决心摒弃过去,使得几代先锋和现代作曲家无不深受他的影响。

  皮埃尔-布列兹1925年生于法国蒙布里松,是韦伯恩以后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出、教学、评论等活动,大力宣传序列音乐。

  布列兹从小爱好音乐和数学。他的父亲原本打算培养他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最后,布列兹选择了音乐为职业。尽管如此,数学对布列兹的的创作仍起了很大作用,以致后来被称为“音乐科学家”。

  布列兹17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作曲家梅西安。最初他对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很有兴趣。随后,他又随定居法国的波兰作曲家莱博维茨学习作曲。莱博维茨是韦伯恩和勋伯格的学生。当时,巴黎人对十二音体系了解甚少。但通过莱博维茨,布列兹有机会全面了解了勋伯格的作曲。布列兹一方面向梅西安学习和了解法国的新音乐,又通过莱博维茨了解奥地利新维也纳乐派的音乐创作。

  布列兹以韦伯恩后期的音乐为出发点,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很快,他就发现了序列作曲法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活力和光泽,于是,又吸取了梅西安和德彪西音乐中的节奏与音色,吸取了早期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勋伯格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也就是说,他把严密的数学构思与自由的、主观的、甚至狂放的感情表现相结合,从而形成他的独特风格。

    这种独特风格就是布列兹的音乐创作对20世纪音乐的贡献所在。他的音乐语言一方面高度组织化,一方面又相当活跃且富有色彩性。

    从成名到反叛

    布列兹的成名作是他1948年创作的《第二钢琴奏鸣曲》,音响强烈、狂热,出人意料。梅西安后来回忆说:“当布列兹第一次进我教室时,他是那样彬彬有礼,不久以后,他便怒气冲冲地反对整个世界。他的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钢琴的声响。”1954年,布列兹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没有主人的锤子》(Le Marteau San Amaitre)。这是一首为女低音和6件乐器而作的整体序列音乐作品。它的音乐织体透明、音响奇特,时而安逸,时而狂野。大跳的旋律、七零八落的节奏,既近似韦伯恩后期的风格,又令人想起某些东方音乐的特点。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列兹受美国作曲家凯奇影响,采用偶然原则,如《第三钢琴奏鸣曲》 (1955-1957),允许演奏者在乐章的顺序、时值、力度和演奏法的处理上进行自由选择。为女高音和乐队而作的《绰影》(Pli selon pli,1964)是布列兹后期的重要作品,副题“马拉美的诗”,结合了序列和偶然音乐的手法。

    1946年,布列兹已经开始运用十二音手法进行创作,但是他又拒绝人们将他跟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用的完全是自己的一套十二音方法。他的创作总是在吸取的同时又进行着反叛,从不让已有的技法约束自己的创作。

    作曲+指挥=双料音乐家

    尽管如此,皮埃尔-布列兹的音乐不是很流行,也不容易被人听懂。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作品,却知道他是当代一位很著名的指挥。

  布列兹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听觉。这使得他能够捕捉到乐队各声部中最细微的音色和节奏。他指挥过的许多乐团都曾领教过他检验乐手错误的本领。因此,经过他的乐团,声音都会有惊人的清晰度。

  上个世纪60年代,布列兹迎来了他指挥生涯的巅峰时期,跟他合作的乐团大都是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如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克里夫兰交响乐团、BBC交响乐团等。上世纪70年代,他从伯恩斯坦手中接过指挥棒,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

  布列兹的指挥风格极其独特,他从不用指挥棒,而是用双手来调度乐队演绎作品。在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和BBC交响乐团的总监之后,布列兹一直在探索非传统的曲目、非传统的音乐会形式和非常规的乐队位置。但他也表示,虽然在指挥台上他的音乐视野有所扩大,但是他作为作曲家的产量却在减少。布列兹承认与交响乐团的合作使他受益良多:“作为一个作曲家,往往总在一个小圈子里封闭着,很少接触音乐以外的活动。做指挥给了我一些听到我希望听到声音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起,布列兹的指挥活动逐渐减少,转向计算机音乐研究。他在巴黎领导“音乐与音响协调研究所”(1RCAM),推动音乐家与科学家合作,探索新的电声音乐创作。

    探索,几乎成为了布列兹全部音乐实践的核心。这也是为什么除了超人的天赋之外,他能成为20世纪影响近半个世界的音乐家。记住布列兹所说:“即使不是作曲家也应该让听觉去冒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