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又见国乐》研讨会发言摘要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胡克非   2016-01-09 09:02:00   作者:胡克非

  12月23日,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在中央民族乐团举行了“把国乐推向世界舞台——《又见国乐》成功访美研讨会”。著名导演王潮歌、戏剧教育家徐晓钟和音乐理论家薛艺兵、李吉提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进行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将国乐推向世界舞台,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又见国乐》的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思考、借鉴意义。现刊载研讨会发言摘要(按发言顺序排列),以飨读者。

  王潮歌(《又见国乐》总导演、总编剧)

  《又见国乐》使非常多的年轻人从电脑旁回归剧院,从对民族音乐的反感转向燃起重新学习的欲望。我们的民乐舞台,不仅要传播传统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当代人的一种情感。

  孙伊萍(蒙牛乳业集团总裁)

  一个品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让消费者能够认可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发现,这与国乐非常契合。希望通过我们企业的一点点努力,能够重新发现国乐的价值,不仅在中国老百姓中,而且在国际上也能够引起共鸣。

  秦文焕(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我觉得这台剧不仅能够打动中国的观众,而且可以走进世界艺术的最高殿堂。有了华盛顿演出的经验,今后我们还要走到其他的国家和城市去。

  Ann Stahmer(美国《又见国乐》项目总协调)

  我想引用两句话作为参与这个项目的感受,一句是“我们共同分享文化,我们一起努力合作,把它变成事实”,另一句是“希望这场演出能够告诉中国人和美国人,音乐没有疆域”。

  王修芹(中演文化交流中心副总监)

  我跟秦文焕副总经理一块儿去保利剧院看《又见国乐》,我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秦文焕副总经理说这个剧中国人这么喜欢,美国人也一定喜欢。但是如何让他们走进剧场?这是一个大的课题。过去,我们是邀请观众、组织观众来看,但这个模式不能再走了。于是,这次我们运用商业运作的模式,成功地将这部优秀剧目推了出去。

  李同欣(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我有三个感受。第一个感受:中国人真的很伟大,可以创造出这样的艺术!第二个感受:中国的艺术家真是太伟大了。第三个感受:全场观众站起来鼓掌十几分钟,观众是高水平的,因此观众也是伟大的。

  徐晓钟(戏剧教育家、话剧导演)

  我觉得《又见国乐》的可贵之处在于,既充分表现了国乐的传统美,又呈现出民族音乐和时代的联系。我特别敬重的是,它以经典为主,通过编导宏观地把握,运用作曲、文学、美术等方式和每一位演奏家的精彩演绎,把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展现给观众,为我们的时代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

  陈春梅(文化部外联局美大处处长)

  这次《又见国乐》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国家院团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所发挥的巨大的领军作用,这个平台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们是在一个普通的平台推出,恐怕受到的关注和影响力都不会这么大;另外,我们有一个特别熟悉国际化商业运作的团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来承担推介任务,这也是确保这场演出受到关注的重要因素。

  薛艺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很佩服席强团长能有这个魄力和见识,可以找到比较合适的合作和突破,使非常传统的国家民族乐团一改容颜,做出惊天动地的艺术革新。《印象-国乐》和《又见国乐》是不可复制的创新之作,我相信中央民族乐团沿着这个路子,可以创造出更多每次都有提升、能让更多人感动的音乐来。

  李吉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能够打动青年人,才可能进一步引发青年人深入去听这个原作。它是现代文化和古老文化融合的产物,这种方式更容易跟国际沟通。我并不赞同简单地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必须有一个中介点,一个民族自己熟悉又可以跟世界沟通的中介点,然后再进入世界就比较容易,《又见国乐》确实做得非常成功。

  陈逸恒(影视表演艺术家、导演)

  美学在人类社会中是有共识的,艺术上需要美的加工,可是又不能丢弃原生态的一些东西。此次节目高就高在既有原生态的音乐,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扬,还与多媒体结合,并且不浮夸。

  宋瑾(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这条道路很有意思,而且走得很成功。成功之处在于加上了戏剧方面的因素,而且音乐本身的质量并没有降低。因此,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就出现了。《又见国乐》应该成为中小学生课堂上欣赏的剧目,应该编进教材。

  赵仲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在互联网时代,中央民族乐团不妨利用互联网来推广和宣传我们的国乐。尤其是对基层百姓而言,出于剧场演出的限制,很多人看不到演出,但是他们也有享受文化的权利,因此,希望可以通过互联网满足他们文化共享的需求。

  傅显舟(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央民族乐团有一流的演奏家,传统曲目也非常丰厚。如何把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东西,在现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下去,《又见国乐》在这方面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李宏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学》副主编)

  这确实是非常成功的作品。我已经看了3遍了,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音乐会给了我们回归传统的思考,也启迪了未来的道路。这部剧之所以如此成功,我想,还是因为这台音乐会的创作理念正好契合了民族器乐本质的东西。

  陈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助理研究员)

  我们常常痛感源远流长的作品与现代生活的失联,《又见国乐》却以通俗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色,引发各界的热烈反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艺术与票房中,中国民乐必将走出一条秉承传统的新路。

  颜榴(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国话研究》主编)

  国乐用现在的方式来演出,显然比以前那种只有声音没有戏剧表演的方式进了一大步,对观众来说是一次视听盛宴。另外,从人的心理节奏来讲,这10个曲目的安排和设计也非常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殷卫东(苏州文化博览中心总裁)

  我感觉有16个字可以概括它的意义:继承创造,脱胎换骨,重塑灵魂,再造经典。

  于庆新(《人民音乐》编委、原副主编)

  传统主要依托于经典。当下,盲目追求现代技法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又见国乐》不仅对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而且对于艺术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