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顶着“民谣火了”的光环 民谣音乐真的迎来春天?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韩轩   2015-12-13 11:03:00   作者:韩轩

  从几年前一首《董小姐》像“野马”一样闯入人们的视线,民谣就成为了音乐界的热词。近段时间来,借着《南山南》唱红《中国好声音》舞台的热度还未退下,“好妹妹”在4万人的工人体育场、“野孩子”在工人体育馆相继举办演唱会,万晓利、马条、周云蓬等民谣音乐人也纷纷从Live House走进剧场,民谣演出市场出现少有的火热场面。

  但是,在“民谣火了”的光环之下,民谣音乐真的迎来了春天?渐渐脱去小众标签的民谣,又将何去何从?

  民谣的春天?更像是无心插柳的秋天

  “老周,我爱你!”11月27日晚,一个女孩子尖利兴奋的声音从世纪剧院一层座席中冒了出来。

  “把你的名字留下。”头顶贝雷帽、戴着墨镜的盲人歌手周云蓬“依声辨位”,冲着台下声音传来的方向回喊。

  听到台下的叫喊,老周很兴奋。显然,他也有点拘谨,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在剧场办自己的专场演出。原来的他常“出没”的地方都是酒吧、Live House,甚至还有地下通道。向这位热情的女粉丝喊完话,听到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笑声,老周连忙补一句:“开玩笑啊。”手下一个失误,吉他“滋儿”地一声错了音。“哎呀,对不起。”他脱口而出,诚恳的样子又一次惹得观众哧哧地笑。

  说来很巧,就在周云蓬在世纪剧院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同一天,曾在《中国好歌曲》上献唱《傻瓜》的马条,在武汉的湖北剧院举办个人演唱会,李志赶过去为他助演;而被称为民谣界前辈的“野孩子”乐队在上海举办二十周年纪念演唱会,小河、莫西子诗,还有老狼在上海齐聚。就在一个月前,在北京的工人体育馆,几乎是同样的阵容刚刚为“野孩子”庆过生。再往前追溯,9月12日,“好妹妹”乐队破天荒地以众筹的方式筹集了236万元的资金,在工人体育场办了一场四万人的演唱会,声势极为浩大。

  说这场在工体场的演唱会是流行音乐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并不为过。以往,拥有上万座位的工体场“接待”的多是周杰伦、陈奕迅、邓紫棋等港台流行音乐人,对于登上剧场演出的机会都很少的民谣音乐人来说,登上工体场的舞台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然而在这几个月中,民谣音乐人不仅从“地下”走到了“地上”,还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了出来,在全国各地的剧场和体育场馆频繁举办演出。一时间,“民谣的春天到了”的说法传遍了全国。

  “民谣的春天?”在登上世纪剧院舞台之前的几天里,周云蓬自己也不停念叨着这几个字,然而还没等考虑到“春天不春天”的问题,他的思绪先在“民谣”两个字上停了下来。“民谣,我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做‘民谣’。”老周突然说。

  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老周还是个在东北读书、卖唱的眼盲学生。在他的印象里,“民谣”说的是老狼、高晓松等人传唱的校园歌曲,“像《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类,唱起来都白衣飘飘的。”当时的老周最喜欢和最羡慕的可不是这些,而是崔健的摇滚乐。“那舞台多有气势,乐队多阔气!”用老周自己的说法,他就像哈姆雷特感受到父亲的魂魄一样,在摇滚音乐的“感召”下,背着一把吉他来到了北京。

  “谁不想做大的乐队,但是做不起!谁不想买电吉他,也没有钱啊!”一没排练室,二没好音响,三来更没有自己的乐队,来北京的周云蓬只能抱着把最便宜的木吉他卖唱。从圆明园“摸”着盲道走到北京大学南门,从中关村坐上375路公交车到西直门,这些“露天舞台”才是他的地盘。“一开始是翻唱别人的歌,唱多了觉得无聊就开始写歌,不过还是没钱组乐队,那就自己唱。”

  其实,和老周有相似经历的民谣音乐人并不少,“野孩子”乐队里的张玮玮就算一个。1998年,在兰州玩乐队玩不下去的他一个人闯荡北京。同样买不起电吉他,他就用一把木吉他在北京的小酒吧里卖唱,之后陆陆续续地认识了万晓利、小河、马条等一大批现在被认为是唱民谣的歌手。

  “一开始都没有民谣的说法,好多人是奔着摇滚来的。”张玮玮猜想,大概是他们单枪匹马的弹唱实在没法和摇滚的大乐队相比,2000年之后,这种一人一琴的“简装版”弹唱慢慢被人说是“新民谣”,后来干脆被统一说成“民谣”。“一开始我们也不认同,还互相‘嘲笑’,‘你看你们这些唱民谣的。’”张玮玮说,“不过后来这么说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就懒得解释,就当自己是唱民谣的。”

  这一懒就懒到了现在,当“野孩子”、万晓利、小河、马条出来唱歌的时候,他们头上的头衔都变成了“民谣歌手”。演出一多,“民谣的春天”的说法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不过,在业内人士眼中,无论是“民谣”还是“春天”的说法都太含混了。“那些几十年前抱着摇滚梦和乐队梦来北京打拼的人,该散的都散了,剩下来的只有这些,就变成了大众眼前的民谣歌手。”乐评人、乐童音乐合伙人郭小寒这样说。听她的口气,现在的“民谣”颇有点“无心插柳”的味道,“与其说是春天,还不如说是秋天。当年种了无数的种子没人看到,如今别的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就剩这一挂柿子树留下来,大家就觉得挺好看的。”

  演出赚钱了?主办方觉得有点“蒙”

  不管民谣音乐人做音乐的初衷是什么,如今的他们确实已经走入大众的视线,还有不少登上了剧院和体育场馆。但对于这些演唱会的主办方来说,稳赚不赔的情况只是个例,经营民谣演出还远远谈不上赚钱。

  树音乐是一家主办过多场民谣演唱会的公司,10月24日“野孩子”北京工体馆的演出就是由他们主办的。也只有在那一场,工体馆内4500张可售票全部售出,临开场前,还出现了黄牛票贩加价几百元兜售高价票、甚至出售假票和假工作证的情况。

  “‘野孩子’工体那场确实赚了钱。”自打“野孩子”工体演出之后,树音乐创始人、CEO姜树不知道被媒体记者问过多少次,也不知道这样回答了多少次。但之后,他都会再跟上一句,“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火,之前觉得能持平就差不多了。”

  工体馆的火爆,更像是意外之喜。因为从去年开始,树音乐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过一系列的民谣巡演,同样有“野孩子”这样老牌的民谣团体,同样有北京、兰州、西安、南京、武汉这几个城市,“但一多半是亏损的。”据姜树介绍,在这几场演唱会中,只有在北京和上海,他选择的是几千人的场馆,在其他城市,他们都是在只有千人左右的剧场演出。“1000人的剧场能坐满,就觉得不错了。”姜树这样描述在武汉的演出。

  做不到每场都能赚钱还只是一方面,让他觉得更“蒙”的是,作为主办方,他没办法预判演唱会在哪些城市能大卖。他本以为,在南京、厦门这些经济情况较好的南方城市,民谣的接受度会高一点。可这两年下来,姜树发现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

  “在西北,民谣演出的反响有时候反而更好。”姜树念叨着,“可能和西北人热辣的性格有关系,爱热闹,直爽,情绪一点就‘着’。”他记得,“树生长的声音”巡演到甘肃和西安时,不少大爷大妈带着孙子孙女进了剧场。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此之前根本没听过民谣,也不知道台上抱着吉他、敲着鼓的人都是谁。“不过,台上唱得好,台下就有掌声;台上的歌手一呼喊,台下就有站起来的。”姜树回忆,“但是在南方的城市就不太一样,厦门和南京那几场就比较安静,大概是那些城市的人的性格比较细腻。”

  后来,姜树找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预判能否盈利——看场馆的租金价位。“场租贵的地方很难说每场都赚,在场租便宜的地方才能回本。”姜树自己盘算,在北京,要上工体这样的大场馆,租场费是20多万元的“天价”;在北展剧场、世纪剧院一类的中型剧院,租场费是10万元左右,非周末的时候是8万元。“相比之下,在其他城市就便宜得多。武汉7万元,兰州就更低,只有两万多元——在这种城市演出,当然就赚钱了。”

  比起这种在二三线城市回本的做法,“好妹妹”在工体场众筹演出的可复制性更让人疑惑。众筹办演出意味着,只有筹到了钱,才能举办演唱会,但工人体育场这样的大场馆显然是要先交场地的订金。而“好妹妹”的经纪人奚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每位观众99元的众筹票价,只能回收演唱会成本的三分之二,聚橙与京东平台的联合支持,才是这场演出得以进行的保障。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与其说这是众筹的胜利,不如说是一场成功的营销事件,是否还会有其他民谣音乐人走上工体场,并不好说。

  “歌手的知名度确实高了,但能举办大型民谣演出的还只是个例。”在姜树看来,现在的民谣演出仍处于从几十人、几百人的小酒吧和Live House向千八百人的“小体量”剧场转型的阶段。而在他下一年的演出计划中,巡演场次依旧是十场左右,跟今年以及去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当然希望明年就能回本和盈利,但是能进万人体育场的,仍旧是周杰伦、陈奕迅那几个港台流行歌手,跟他们比,民谣差远了。”姜树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