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大音之韵 民乐新路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乐音   2015-11-19 09:29:00   作者:乐音

  长久以来,上海音乐学院保持着以学校之力在北京开办“上音”门第作曲家作品音乐会的传统。这一系列的最新一场于11月4日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该校派出了由年轻学生组成的强大民乐团加盟,指挥为吴强,独奏家为唐俊乔。曲目涵盖了活跃于作曲第一线的“上音”系作曲家作品,包括周湘林、叶国辉、王建民等。有些作品早就广为人知,比如何训田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达勃河随想曲》,有的则在以抒情咏志绘景见长的民族管弦乐中表达出难得的普世主义新意,比如徐坚强的《日环食》,利用类似于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中的笔触,营造出日环食前后飞沙走石和天昏地暗的壮观气氛,更在渲染而不仅是直描,以接近于刘天华《空山鸟语》般的意境,描出了民族管弦乐本来的发展之路。

  这场音乐会也道出了民族管弦乐受到西方管弦乐强大而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在以彭修文主导的,模仿西方管弦乐团编制组建的民乐团的漫漫长路中,民乐团一直是使用西方和中国民族乐器的结合体,有一些乐器虽然形似西方乐器但却有着本土化的名字,比如取材自竖琴的箜篌和取材自大提琴的革胡等。这一混杂的编制概念也造成民族管弦乐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管弦乐的影响。有的是配器合声概念,有的则是乐思的照搬。比如在《达勃河随想曲》中就可以听到德彪西《大海》和哈恰图良《马刀舞》的影子。这些段落让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仿佛就是作曲家将西洋音乐经过配器移植到民族管弦乐上。

  音乐会开场曲选用的是周湘林的《花腰三道红》,这是一首热闹非凡的充满喜庆和仪式感的音乐,极其适合音乐会开场欢闹。乐器使用了多支唢呐和各位竹笛组成强大的吹管组,并在轮到吹管声部演奏时,声部起立演奏。这无疑能大幅突出作品蕴含的地方元素,但却毫不留情地盖过了弓弦乐器发出的声响。此举或许是指挥调配不当,导致声部间平衡感缺失所致。综观整场音乐会,吴强的指挥落点缺乏提前量,动作好似本田的阿基莫机器人,尽忠职守地担当着节拍器的作用。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在节目单曲目大轴之作、王建民的《中国随想》中造成了与独奏的细微拖拍,所幸在技艺高超的乐队首席们的自我调整之下与担任独奏的唐俊乔重回正轨。作为全场的明星,唐俊乔身着绿色长衫,一出场就收到观众们传来的热烈呼声。她四换竹笛,以出类拔萃的技巧演出了这首为她度身定制的作品。精妙绝伦的配器和传统的音响织体犹如西班牙作曲家罗德里戈的《阿兰胡艾斯协奏曲》那般,独奏和乐队交织在一起星星点点,相映成趣。曲毕独奏家加演了《云中鸟》,再次把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

  事实上,喜庆成分也是大多数民族管弦乐的特征,锣鼓喧天,振聋发聩。这也让余下的少数以浪漫为主的精美乐曲弥足珍贵。由此,整场最让我印象深刻非叶国辉《听江南》莫属。与陈其钢相仿,叶国辉善于将一小段旋律经过各种作曲技法演变,派生出一部短小精悍的音乐会序曲。比如在今年早些时候,他的《梅兰芳序曲》以京剧过门为主线,编织出了一套恍恍惚惚的管弦乐意境之曲。在11月4日的音乐会中,《听江南》使用了评弹中蒋月泉”蒋调“的过门,借助受到斯蒂夫-莱克简约主义影响的拨弦和鼓点写法,书写出了青春烂漫的基于评弹曲调的作品,在当晚两首以评弹曲调为线索的作品中别具一格。《日环食》和《听江南》这两首短小曲调,不失为让人耳目一新的民族管弦乐之作,兼具趣味和写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