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音乐分析,读懂音乐的“理智与情感”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陈茴茴   2015-11-19 08:53:00   作者:陈茴茴

  10月30日至11月3日,近300位来自全国音乐院校及综合大学音乐艺术院系的专家、学者、师生相聚武汉音乐学院,参加由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学会主办、武汉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方法与课程”。

  “分析”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

  10月31日上午,本次研讨会开幕式在武汉音乐学院黄钟音乐厅举行。开幕式由音乐分析学会副会长、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彭志敏主持,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胡志平、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贾达群、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兼音乐分析学学会会长叶小纲在讲话中都表示,要坚守“音乐分析学”这块珍贵的学术阵地,进一步踏实地做好学术研究工作。在开幕式后举行的“专家发言”板块里,郑英烈、高为杰、王安国、杜晓十、张惠玲、陈丹布、陈鸿铎、范哲明、姚恒璐、高佳佳这10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紧扣大会主题“方法与课程”,从课程体系、音乐分析教学、分析能力等方面提出各自观点与看法。

  自从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首届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以来,广泛密集的学术论文宣讲是大会突出的亮点。此次研讨会“论文宣讲”的板块依然引人注目,来自不同院校的教师代表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成果。每位发言者在15分钟的宣讲时间,在不同领域、对不同作品、以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来自各类高等音乐艺术院系的48位硕士、博士也分别展示他们的学习研究成果。论文宣讲前后与会代表的频繁交流,也体现出本次大会主题突出、思想汇聚的核心特点。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论文95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视角多维,不仅聚集于作品研究,更多体现出观点思想性、实践性;内容丰富,研究对象突显出中国和西方的地域差异,在对中国作品的研究中,更为注重中国传统美学、中国音乐风格的体现;方法多样,不仅使用音乐分析的方式方法,更将美术、心理、哲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介入音乐分析实践。

  “课程展示与教学研讨”是本次研讨会不同于以往两届的一大亮点,它既体现出与会代表所在院校音乐分析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又能促进相互交流与成果转化,有利于先进教学理念与经验的借鉴。11月1日上午,在武汉音乐学院黄钟厅、民乐厅分别举行的“课程展示与教学研讨”,中国音乐学院高佳佳、四川音乐学院高畅、华东师范大学郑艳、武汉音乐学院刘涓涓、张璟副、符方泽分别展示了各自院校有关民族音乐数字化、音级集合理论、申克音乐分析、音乐分析课程体系、泛调性分析、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分析等课程在开设、讲授、训练的特点、经验和体会。四川音乐学院扈滨和中国音乐学院卞婧婧分别从具体作品《雪上足迹》和《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作的音乐》入手,从固定动机和声变奏、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多解性方面展示了两院在音乐分析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特点。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的一句话道出了音乐分析的本质作用:“一切作品基于音乐分析之上,音乐分析涵盖音乐所有学科,创作、理论研究、演奏都基于对作品的认识,认识来自于分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各路风景各不同”

  此次大会安排了六场专业讲座,被誉为“阿伦-福特(Allen Forte)之后美国最杰出的音乐理论学者之一”的美国著名现代音乐理论研究专家约瑟夫-斯特劳斯带来四场分别名为《关于动机的扩展》、《美国音乐理论博士培养方案》、《斯特拉文斯基的和声与声部进行》、《关于斯特拉文斯基三部作品的创作》的学术讲座,吸引了许多与会研究者的目光。四场讲座内容与分析方法各异,突显出音乐分析学作为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群中的新兴领域的开放性与前瞻性。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高佳佳表示,她早就对约瑟夫的研究深感兴趣,此次是专程带着谱子来听这几场讲座的,她还在现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约瑟夫一起讨论。

  来自法国的意大利籍计算机音乐专家、音乐理论家雅各布-巴博尼-施林吉(Jacopo Baboni-Schilingi)带来的《形态分析:音乐语汇中距离的概念和内在的能量》讲座将视角聚集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音乐形态分析,利用PMGL软件所进行的音乐形态分析,可通过运算达成分析具体音高、序列、音色等音乐构成要素的作用。他把谱子用软件分析的方法,总结出音符的使用序列、音高的特点等规律,以此分析各个音乐家创作的特点、音乐情感表达的方式等,既读懂了音乐的“情感”,又揭示了音乐的“理智”所在。讲座结束后,许多人都饶有兴趣地打听哪里可以下载这款软件。

  如果说两位外国专家的理论高屋建瓴,图表、数据极为翔实,更为吸引学术研究者、博士生等理论研究者的目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边弹边讲”的讲座《全景音乐分析》,便以其幽默风趣的讲述方式吸引了许多本科生的注意力。他表示,“所有音乐分析家都是追随作曲家的后尘”,所以一定要立足作品即音乐文本本身去分析技法、结构、曲式、和声、背景、感情等一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东西。赵晓生行云流水地以贝多芬、肖邦等人的作品为例,分析了作品中严密、序列性的特点。他认为,音乐分析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各路风景各不同”,每一位分析家都有自己的角度与视角,为了尽量客观,他提倡全景式分析视角,即从细节、形式、材料、历史、人性、隐语、基因等几个角度视角,对作品进行演奏、结构、理论、美学等层面进行分析。一位大二的本科生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后表示,对于学习尚浅的学生来说,国外专家的理论显得过于高深难懂,有些“前人走得太快,后人跟不上”的感觉。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周进表示,国外这些分析方法非常先进、系统,大学里一般到了研究生阶段才会有更多接触,但对于本科生来说,这样集中、专业的讲座有助于建立他们广阔的视野,这也是大会的理论制高点所在:立足于国内外先进理论研究,引导课程教学。尤其是作曲系的学生,创作技法可以老师传授,但音乐语言需要自己组织,这个组织的过程就来自理论的积累、提炼过程。即使是演奏表演专业,理论积累更多,对作品理解也更深刻更具体。

  音乐分析,永远在路上

  11月3日下午,学会副会长、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彭志敏在闭幕式上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几个特点:第一,本次研讨会展示了音乐分析学科的队伍力量和研究成果,该特点可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第二,他认为会议强化了音乐分析学科的责任在于为认识和理解音乐服务、为音乐分析自身服务,其使命在于为音乐创力、为发展尽力、为社会出力。第三,通过本次大会特邀嘉宾美国纽约约瑟夫-斯特劳斯的四场讲座,大家应认识到中国的音乐分析技术与国际音乐分析技术的差距所在。他表示,中国音乐分析应思考如何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具体分析目标除了更为细致地关注作曲家写了什么,还应把深刻地理解作品变为创作出更多贴合实际的作品。中国的音乐分析学永远在路上。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元老”郑英烈说,音乐分析由于必须立足、涉及到具体作品,与单纯的理论研究还是不同,它会给创作者很多实用的经验,因而不会给人枯燥之感。学术会议是一个听到多种学术声音的好机会,可以扩大作曲家的视野,走向更大的舞台。近年来研讨会的“研讨”更多是侧重于“研究”,“讨论”、争鸣之声不是很多,他期望在以后能够听到更多人针对学术、创作提出不同意见,百家争鸣,更有利于音乐分析的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