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遍寻良乐为知音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乐音   2014-06-22 14:46:00   作者:乐音

    曾与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见过几次面,虽然每次只是匆匆交谈,但他的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他的脸上,我看得出,在音乐事业上他得到了无比的愉悦与满足。近日,刚忙完自己作品音乐会的刘锡津回到北京,笔者见缝插针,打算约他一聊,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当笔者按约定时间推开他办公室的门后,他用那张招牌式的笑脸迎接了我。

  创作缘自真情实感

  说到刘锡津的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是逃脱不掉的话题。其实,以雪为题材谱曲,刘锡津从九岁起就开始了。1957年,哈尔滨一场罕见的大雪给年幼的刘锡津留下美好的回忆,他和小伙伴们一边玩雪一边创作出了他生平的第一首作品《雪花飘飘》,虽然这首曲子旋律简单,甚至对刘锡津来说更是小打小闹,但是从这时起,音乐已经不自觉地融入到了他的生命中。创作出更多美好动人的歌曲是刘锡津的愿望。为了这个目标,刘锡津用自己的一生在体味、追求。

  作为一位高产的作曲家,刘锡津初次找到创作感觉,还是来源于一次演话剧的经历。当年刘锡津采访部队的一位英雄战士,并亲自在舞台上还原人物形象。正当他在舞台上卖命表演这位战士的苦难历史时,他看到了坐在前排、胸带大红花的这位战士早已被他的表演感动得泪眼模糊。就是这个瞬间,刘锡津突然明白任何创作都要靠真实来打动观众,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与活生生的人物产生撞击和共鸣,才是真正的创作。从此以后,刘锡津在创作中始终把“真情”放在第一位,刘锡津说:“其实我也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找到创作感觉,创作这东西要靠积累,要充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可听性的。”虽然我们所听到刘锡津的作品都是朗朗上口的旋律,但他坦言:其实我也创作过失败的作品,当年我根据黑龙江的石油、森林、粮食、煤炭创作了一首《四海之歌》,虽然框架不错,但由于音乐语言、素材与塑造的形象没有任何联系,所以整个演奏过程也味如嚼蜡,首演一次就扔到了一旁。

  谈起创作中的得与失,刘锡津显得淡然,他常常不怕辛苦地游走在黑龙江少数民族聚集地,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文化精髓与符号,在他看来这些得失与付出都是创作的必经阶段,也正是经过了这个阶段,他才可以在1980年末拿着王德《我爱你,塞北的雪》的歌词,进入琴房一小时后,便创作出这样一首经典之作。说起这首作品既有东北大秧歌的调子又融合了苏州评弹,刘锡津得意地说: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将各地音乐元素充分汲取、有变通式地为我所用。

  民乐的“伯乐”

  或许是因为职业后期一直抛不开行政管理工作,刘锡津在交谈过程中透露出的对音乐的理解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遍寻良乐为知音”是他对自己音乐生涯的概括,短短七个字,道出了几十年的世事变迁。刘锡津为很多人写过音乐作品,求作品人的目的也是形形色色,不过他却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只写和自己有共鸣的歌。为了寻求这种共鸣,他可以长期在民间采风,为的就是作品能更加贴近生活,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听众,这是刘锡津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对自己的总结。

  刘锡津自己大概并没有察觉到,从管理者的角度,这七个字同样适用于他,自从出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以来,刘锡津为了团结民乐人才、发展中国民乐,举办了“华乐论坛”等一系列推广民乐的活动。如今,他扮演的是“伯乐”的角色。搞民乐出身的他,除了对创作孜孜不倦,对民乐的发展问题也视为己任。为了让中国民乐作品留在“时间里”,刘锡津为这些对民乐有贡献的创作者申请了每人10万元的奖励基金,这样高额的奖金在音乐界各类项目奖励中尚属罕见。与此同时,在面对为发展民乐如此慷慨投资的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锁,刘锡津也是打心眼里感激,对于这位民乐“知音”,刘锡津也在能力范围之内向王玉锁赠送了民族乐器及“中国民乐之友”的挂匾,看到大家为共同热爱的民乐做些事情,王玉锁感慨道:“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真是厚道人家。”

  音乐天赋童年初显

  近些年,刘锡津常常回忆起小时候在哈尔滨初学音乐时的那段纯粹的时光。想起自己10岁初登台紧张得手软的情形,刘锡津自己也笑出了声。

  刘锡津父母无人学习音乐,他的音乐才能是在学校去动物园野炊时被班上的音乐老师发现的。那时老师教同学们唱歌,刘锡津居然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唱,为此,学校的音乐老师决定教刘锡津脚踏风琴,并推荐他进入哈尔滨少年宫学习音乐。

  说起在少年宫的生活,刘锡津对几位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那时,对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小孩来说,学音乐让家里人给买乐器,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而少年宫的老师却特许刘锡津将少年宫两台手风琴中的一台拿回家练琴!这对年少的刘锡津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幸运”,这可是一件令其他小伙伴极为羡慕的事情。那时起,刘锡津便好像有了无穷的动力,除了做作业,便“长在”了手风琴上。童年密集的表演生涯,让这个“在社会上独立闯荡”的刘锡津迅速懂事起来。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对刘锡津来说可谓是人生的转折点,这个年仅13岁的哈尔滨的小音乐家在上演手风琴三重奏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回想起当时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广播里和报纸上,刘锡津说:“虽然我表面上装的很平静,但其实心里早已乐开了花。”不久,哈尔滨歌舞剧院歌剧团的老师闻风而至,将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刘锡津招为了团里最小的团员。那时的刘锡津年仅13岁。

  让孩子放弃学业走上专业音乐道路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家里也曾因此发生过激烈的讨论。刘锡津的家庭状况并不乐观,父母两人要照顾刘锡津兄弟姐妹等七人已经有些吃力了,考虑到刘锡津能去剧团工作,能领取的工资还能补贴家用,刘锡津的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就是这样,还戴着红领巾的刘锡津便肩负着养家的责任,踏上了专业音乐之路。那时刘锡津每月都会将一半的工资寄给家里。为了攒3元2角买一本新华字典,刘锡津不得不喝了一个月的稀饭,啃了一个月的馒头。虽然远离了文化课,但刘锡津却在别人打扑克、聊天的时间读便了哈尔滨歌舞剧院图书馆的书籍。“那段日子里,我的生活中只有读书和音乐,我也情愿当一个书呆子。”刘锡津边回忆边幸福地说。

  坚持游泳练毅力

  除了音乐与看书,刘锡津笑着说自己坚持最久的就是游泳。听说毛主席游长江开始,刘锡津就坚持每天游松花江。后来松花江污染了,刘锡津又跑去游泳馆晨泳。刘锡津认为游泳对人意志的磨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那时在东北游过松花江要40分钟,水流很急。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绝望,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游到岸边。这种运动既锻炼身体,也是对人毅力的磨练。”从东北调到北京工作后,刘锡津每天早晨都会坚持五点半起床,去北京八中的游泳池游早场。“晚上和白天的时间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准时游泳,所以我我每天都游早场,六点钟准时下水,坚持游完一千米再吃早饭上班。你看每天的精神状态都特别好。要想思维不落伍,身体也要跟得上啊”,说到这里,刘锡津又爽朗地笑了。 (赵宇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