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一声叹息为“民族”

来源:文艺报   编辑:乐音   2013-07-24 17:41:00

    随着央视第十四届青歌赛民族唱法比赛的华美落幕,不由得引来一些观众的一声叹息。透过这紧张而又热闹的场面,总觉得有些失落、无奈和遗憾。

  发声的学院化、唱法的趋同化、演绎的同质化,抽离了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应有内涵,如此专业化的批量生产,只能使民族唱法的路子越走越窄。

  如果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我想说:越是民间的、地域性的、个性化的东西就越是民族的。

  然而,去掉“原声态唱法”的这场比赛仿佛是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大比拼,人们听到的大都是经过学院派教化、名师指点后发出的甜美、透亮、纯正,但却缺乏民间和地域特色以及饱含个性张力的声音。当你闭上眼睛,很难听出歌手间的明显区别。回想在电声设备落后、师资条件匮乏的年代,各种流派竞相发展,个人风格各放异彩,不管是郭兰英、马玉涛,还是胡松华、郭松,只要一张口,一吐字,马上就能让人辨别出是谁唱的歌儿,立刻就能被其极具特色的浓郁风格所打动。两相比较,后者充满泥土的芳香,前者却仿佛是经过“无土栽培”的人工化批量生产的产物。

  在所有艺术中,差异性和独一性无疑是艺术价值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在声乐艺术中,也一直流传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提法,在这里,“声”是传“情”的手段,“情”是带“声”的先导。也就是说,只有具备鲜明个性的“声”,才能传达好令人感动的“情”;在这里,“声”是手段,是必要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必要条件出现了严重的雷同化倾向,艺术的差异化和丰富性又从何谈起?

  如果民族唱法比赛只是看谁的嗓子亮、调门高、发声方法更符合学院派的规范,就会把赛场变成炫技的秀场,而这样的比赛恐怕很难得到广大听众的首肯和欢迎。

  须知,艺术创造最忌讳程式化、刻板化、批量化的生产,如果参赛演员追求的不是听众多元化的需求和感受,而总是琢磨如何取悦评委、邀宠专家,只是在技术化、技能化、技巧化等形式层面上下功夫,不深研特色、忽视个性,就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歌坛所面临的巨大隐忧。

  服装的时尚化、表演的程式化、情绪表达的空洞感折射出审美取向的浮泛与媚俗,如果演员着意表现的不是角色,而是自己,那么表演又如何能打动观众?

  正处芳华的女选手们,希望在央视舞台上展现靓丽的形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顾自己演唱作品所赋予的内涵,全然脱离自己的角色,一味追求珠光宝气的服装,就会让人产生不舒服、不真实的感觉。

  可以说,民族唱法是两年一度的声乐比赛中备受国人关注的重场戏,最应当体现民族的气派和特色。藏族歌手泽旺多吉和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选送的“长辫子组合”所穿的民族服装既绚丽又得体,给人留下了自然亲切的深刻印象。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歌手所穿服饰与所演唱歌曲表现的主题很不相称。在表演方面,也存在着动作设计的程式化、刚性化,激情表达的空洞化、浮泛化等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衣着上过分追求“时尚化”、“贵妇化”;表演上崇尚“刚、强、硬”的倾向所造成的趋同性恰恰与声音造型上的同质化互为表里、殊途同归,同样都是差异化、丰富性的丧失。对此,做客“第二现场”的田青教授的评点虽然有些“离题”,但还是值得关注与深思。

  作品题材的雷同化、体裁选择的贫乏化、表现手法的概念化是民族唱法参赛歌曲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症结所在。如果比赛的歌儿只用于给评委炫技,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却只能听,不能唱,这样的歌曲算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吗?

  民歌为什么好听,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唱,喜欢唱,因为民歌本身姓“民”,所以老百姓才耳熟能详,和之者众。民歌,出自泥土;民歌创作,自然也不应该离开土壤。

  如果用形象的说法来比喻民歌创作的状态,一种是“喷泉”式,另一种是“挤牙膏”式。

  所谓“挤牙膏”式,不外是用半生不熟的生活体验东拼西凑、临阵磨枪,或者将过去的东西缝缝补补、勉以为济。总之,创作的作品不是从心头“喷流”出来的,而是“挤”出来、“憋”出来的,甚至是被订单逼出来的。

  回顾这次比赛,反映现实的作品屈指可数,像《文成公主》《断桥遗梦》《知己红颜》《杜十娘》《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梅兰芳》这样的历史题材和戏曲体裁的作品占据了演唱歌曲的“大半江山”。一些当代现实题材的作品,或题材雷同、或图解主题、或堆砌辞藻、或流于空泛,至今脱不掉“高山啊,大海啊,红旗呀,大地呀”的老旧套路,歌词空洞乏味,旋律雕琢诡异,与老百姓生活和情感的亲近感遗失殆尽。因为,这种“憋”出来的作品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所以,难以打动听众。

  如果比赛仅仅是评委对选手的技术点评,或评委与参赛者之间的自娱自乐,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情趣喜好,这就需要大众给评委评分了。

  在比赛现场,人们总能看到某些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的反常现象:某些歌手的演唱未必尽善尽美,却总能名列前茅,而像泽旺多吉这样声音统一、音质朗润、台风淳朴、表现尚佳并深受人们喜爱(一直排在“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的第一名)的优秀男歌手,却总是被“适度”地冷落或边缘化;在总决赛现场,女歌手吴静的一首精到、完美的《卜算子.咏梅》和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选送的“长辫子组合”严谨亲切的演唱,都赢得了现场观众、主持人和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回应,可获得的分数却和人们的期待大相径庭。因此,评委们的“冷血”、孤傲与“机器人”式的评判不能不令观众大跌眼镜。

  我们可以设想:在这种以技术、技巧为王,忽视味道与情感抒发,更无从考虑大众喜好的评判面前,即使郭兰英来参赛,恐怕也难进决赛!

  在这方面,黑格尔有言可鉴:“艺术作品之所以创作出来,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一般听众,他们须不用走寻求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因为艺术不是为一小撮有文化修养的关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而是为全国的人民大众……艺术作品以及对艺术的直接欣赏并不是为专家学者们,而是为广大的听众,批评家们就用不着那样趾高气扬。因为美是显现给旁人看的,它所需要显现给他们的那些人对于显现的外在方面也必须感到熟悉亲切才行。”

  这些话如果不是出于黑格尔《美学》一书,人们说不定会以为它是针对我们的比赛现况而做的点评。

  总之,评委的眼光,是参赛选手追逐的风向标,为防止跑偏,评委的评分标准应当更客观,也该更全面。因此,选手演唱的味道和感人程度也应当考虑纳入计分标准,甚至现场听众特别真实强烈的反应程度,都可以作为品评的依据。如果将比赛弄成仅仅是评委对选手的技术点评或评委与参赛者之间的自娱自乐,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情趣喜好,还真就需要大众给评委评分了。 (张冠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