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综合改革的“招远路径”

2025-03-26 16:30: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国宁

  大众网记者 孙国宁 通讯员 张海波 烟台报道

  时间先拉回2023年的7月,招远市作为全省三个之一、烟台唯一县市承担了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建设任务。当地在金岭、齐山两镇组织实施乡村产业、数字乡村、乡村人才、乡村治理4方面、24个项目建设。为何招远能承担这个项目?从承担项目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招远又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一组组硬核数据亮出招远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分答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3亿元;粮食生产连年增长,总产量达到23万吨,再创新高;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45万亩;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45家、乡土产业名品村66个……

  近年来,招远市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一招”,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强县建设、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上“蹚路子、做示范”,不仅保障了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还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农村居民创造了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农”墨绘重彩,乡村展新颜。“农综改”经验在这里不断被吸收内化、丰富升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农村篇章正在金都大地上徐徐铺展开来,形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招远路径”。

  齐山镇:撬动富民强村新引擎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支撑。

  齐山镇坚持把发展产业、富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

  2023年之前,齐山镇农业以传统种植为主,村集体收入较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综改项目之后,齐山镇通过产业融合和数字技术赋能,全链条护航产业升级,推动强村富民“增效益”,带动2300余名农户增收140余万元。

  农民增收的背后,是齐山镇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充分实践。

  齐山镇主攻镇域特色优势产业,建成蜜薯种苗繁育大棚25栋及规模化种植基地4000余亩,年可扩繁种苗2400万株以上。同时,打造甘薯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甘薯生产、经营决策、行业管理等多维度数据管理与智能分析。

  从种子选育到生产管理、从收获到储藏……智慧农业系统充当了农作物“耕种管收”过程中“全能管家”的角色。

  从“靠天吃饭”到“提前预测”、从“靠经验”到“靠数据”,希望的田野上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另外,“借棚还羊”的利益联结模式也拉开了振兴的序幕。所谓“借棚还羊”,就是企业提供种羊、技术指导和商品羊保底价回收,村集体盘活村内10余处闲置厂房建棚“借”给农户使用,育成后农户按每只羊“2斤羊肉”收益作为“租金”归还村集体。此项目将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农户增收30万余元。

  齐山镇正用“兴产业,惠民生”诠释着乡村产业和促农增收的硬核担当。

  金岭镇:闯出产业融合新路径

  金岭镇是农综改项目另一个试点区域,共承担其中8个子项目、14项建设内容,总投资29524万元。

  项目实施以来,金岭镇依托大户陈家党建融合发展区,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建统领——产业融合——集体增收——共同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大户模式”。

  大户陈家,40年前,这里其实是个“破落户”、穷山村,一点没有“大户”的样子。弹指一挥间,这方水土实现了从“破落户”向“大户”的历史性转变。

  村庄内,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厂房资源,引进果蔬真空冷冻干燥、粮油精深加工及杂粮烘焙三条生产线,进一步完善和延长区域农产品加工生产链条。同时,开发了徐家汇美食、姚家湾民俗、刘家胡同中医、于家胡同民宿四大板块。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提升了生活品质,又拓宽了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预计项目区服务业年收入将增长20%以上。

  村庄外,充分发挥山林资源优势,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建设了国际标准的20公里山地自行车越野赛道、2.6公里公路自行车骑训道和全国第一条坡降递减式泥地小轮车竞速赛道,先后举办2023年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2024年中国竞速小轮车联赛等全国性体育赛事。同时,在金水湾、汪家沟、小龙湫等地段引入农业科普、研学项目,以及无动力乐园、水上闯关、玻璃水滑道、七彩旱滑道、房车营地、索桥、溜索、滑翔飞翼等游乐项目,年最高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仅本村富了,美了,还带动周边12个地相连、水相通、民相亲的邻村,跨村联建,组成一个党委,昂首阔步迈向大和大美现代化田园生活。

  “誓走共富路,九死而不悔。”山上一排醒目的大字,让人眼底湿润。后面这样写道:“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写在旗帜上的宏图伟愿……”

  结语:看招远如何解锁农业兴旺密码

  产业日益兴旺,“农综改”底气更足。

  其实,观察招远的农业产业兴旺之路,不难发现,这里有着清晰的规划和长远的目光。

  比如,要举全市之力、汇各方之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办好“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打造一批可知可见可感的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以一域之光为全省、全市大局添彩。

  比如,丰富完善“农户+村集体+企业+经营主体”联农富农机制,探索更多符合实际、利于农民和村集体增收致富的实践路径。聚焦“种什么”,持续培育壮大苹果、甘薯、黑牛等优势特色产业。聚焦“谁来种”,整合碎片化土地,一头抓土地流转,一头为经营主体提供全链条支持服务。聚焦“怎么卖”,线下联动北京新发地建设直通首都、辐射胶东的综合性一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线上推动“农鑫优选”“齐山蜜薯”“烟台苹果·招远味道”等品牌“上云出圈”,全面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再比如,创新“院地合作”“红雁回巢”等培养模式,启动实施总投资5904万元的乡村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等项目3个,以打造先锋大课堂、人才实训基地等为载体,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培训授课,拓宽“课堂+基地”实训路径,优化“专家+乡村干部”实训资源,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人才。

  这表明,招远在农业发展上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而是转向精细化、品牌化的发展策略,以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一批美丽乡村正在金都大地上涌现,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触手可及。

  招远农业将实现从“传统生产”向“全链增值”、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的跨越,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招远路径”。

  起笔点墨,落笔成诗。如今,乡村振兴的密码不断被解锁,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乡村美丽的画卷正在金都大地上徐徐展开。

初审编辑:孙国宁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