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新篇·烟台“镇”好】东厅街道:“小桑葚”撬动农文旅融合“大经济”

2025-06-19 16:33: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楠楠 张栋

  编者按:镇村兴,则县域安,则天下宁。镇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烟台奋进万亿新征程,乡镇街道是重要力量。为更好地展现烟台镇街发展成果,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委网信办、烟台市发改委、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大众网联合推出“万亿新篇·烟台镇好”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镇域名片】东厅街道,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地处福山区西部,东与清洋街道、门楼街道相连,南隔门楼水库与张格庄镇相望,西与高疃镇接壤,北与福新街道为邻,辖区总面积33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6月,东厅街道辖2个社区、17个行政村。

  大众网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张栋 烟台报道

  五月的东厅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桑果特有的清甜。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的东厅桑葚嘉年华,不仅让宁静的乡村成为周边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更让一颗颗紫红的桑葚串起了农户增收的希望、游客体验的快乐和产业升级的未来。这场以“小桑葚”撬动“大经济”的节庆活动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乡村振兴密码?

台本敏/摄

  农业升级:科技赋能传统种植

  清晨,在裕盛桑葚采摘园,果农早已忙碌起来,小心翼翼地采摘着紫得发黑的桑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园区引进了黑珍珠、白玉王等新品种,不仅口感更好,采摘期还延长到了45天。”园主高德兴告诉记者,他家的桑园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节水30%的同时还实现了增产20%。

  据了解,东厅街道独特的微酸性土壤和充足的光照条件,为桑葚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动桑葚产业升级,建立了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定期下乡指导,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使桑葚的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现在我们的桑葚不仅供应鲜果市场,还成为后续深加工的优质原料。”东厅街道刘永峰介绍,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桑葚种植面积达到150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

  文化传承:研学体验唤醒传统记忆

  “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桑葚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来自烟台开发区的家长参加桑葚嘉年华后由衷地说道。

  据悉,今年的桑葚嘉年华特别设置了传统文化体验区,推出了桑葚主题的书法创作、端午民俗体验等特色活动。在书法角,一群小学生正围坐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围学写毛笔字。利用桑葚嘉年华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很多孩子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体验传统文化。

  旅游不只大山大河,市井和烟火也是。在以往的观光游情境中,游客看的是风景,但在沉浸式体验游中,历史、民俗风情也是产品的一部分。东厅街道通过将桑葚元素与传统节庆相结合,既丰富了游客体验,也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让桑葚成为点燃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实现乡村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旅游拓展:产业链延伸创造多元价值

  在裕盛桑葚采摘园,前来采摘桑葚的游客络绎不绝,采摘园的工人们忙着称重、装筐。让客人满载而归。

  走进桑葚产品展销区,阵阵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桑葚饽饽、桑葚酒、桑叶茶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品尝。“这个桑葚饽饽口感绵软,甜而不腻,我要多买几盒送给朋友。”游客王女士一边品尝一边点赞。

刘卫芳/摄

  东厅街道以桑葚嘉年华为媒介,大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当地成立了桑葚产业合作社,开发出六大系列30余种深加工产品。同时,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的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桑葚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在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发展为前景的思路下,东厅街道逐步打造成为赏花品果、采摘游乐、生态示范、休闲娱乐等要素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努力打造“产业旺、文化兴、村民富、环境美”的乡村振兴新农村。

台本敏/摄

台本敏/摄

台本敏/摄

  【书记话“镇”兴】

  桑葚嘉年华是福山区东厅街道着力打造的一个乡村振兴的新载体。近年来,东厅街道立足实际,根据乡村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东厅模式”,通过工委推动、支部带动、党员行动“三级联动”,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以产兴村、以产促村破解产业升级难题,在“富民壮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构建起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东厅街道工委书记 周建鹏

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