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编钟变成了键盘乐器?!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卢旸   2017-03-10 14:59:00   作者:卢旸

  2月21日,新编钟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由山东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联合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研制的新编钟亮相,传统编钟以耳目一新的当代形象奏响中国声音。

  2010年10月,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启动西洋铜钟自动演奏系统为中国塔钟报时项目。有人提出,既然能用西洋钟为塔钟报时,为什么不可以用编钟?“西洋钟只发一个音,编钟的特点是一钟双音,其固定方式、噪声、力度控制和单音钟完全不一样。西洋钟的控制系统无法直接应用到编钟上。”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得膑到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咨询,副馆长夏明明告诉他,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让编钟为塔钟报时,它的声音将会非常特别——如果尝试把编钟演奏方式变成键盘演奏,对编钟推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编钟是我国传统的礼乐重器,是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声音的载体与象征。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编钟不仅凝聚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也记载了每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对传统文明的创新追求。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被称为“稀世珍宝”、“世界奇迹”,代表了人类青铜文化发展的巅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伟大贡献。孙得膑对编钟进行考察,在湖北省博物馆聆听编钟演奏,被编钟的声音和制作工艺的精湛震撼,决定一定要实现将编钟用于塔钟报时,并开发出键盘可以演奏的新编钟。

  “曾侯乙编钟至少需要4到5个人合作演奏,演奏者必须掌握敲击技巧,配合默契。因为演奏门槛太高,以前复制的、仿制的编钟都躺在博物馆里睡觉。”孙得膑说,如果降低编钟演奏门槛,以弹奏方式演奏编钟,只要会弹钢琴的人,就可以演奏编钟。

  有标准才能走向国际

  “曾侯乙编钟演奏过程中有很多偶然性,每次敲击不会完全相同,音高、音色、音准不是那么标准、稳定。当然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需要这种偶然性。”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表示,然而,今天的乐器,尤其作为世界性乐器,要求标准化,没有标准,就不可能走向国际,不可能普及。标准是新编钟研制过程中重点攻关的内容。每个编钟采用一套软硬度适宜的敲钟锤头,通过计算机数字分析,找到最佳音准点、演奏方式、敲击部位和力度,使古老的编钟变成了现代的乐器,把最优美的音色展现出来。李幼平说:“传统和现代是继承与取舍的关系。变革中我们守住一个原则——音色不能变。传统编钟演奏有歌有舞,是舞台形象的展示。新编钟以键盘演奏,改变了传统的演奏方式,肯定有遗憾。但我们依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以铜、锡、铅合金制成的大小不同的扁圆钟,保证新编钟对传统音色的复制。接下来还会进一步研究,如将锥头放在钟体内部敲击,外部由演奏员敲击演奏,既实现标准化演奏,也可以加入乐舞表演”。

  古老编钟变现代乐器

  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联合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经过6年多时间,投入2300万元,研制出以曾侯乙编钟为基础,运用计算机集成控制科技、借助通用键盘界面的新编钟。新编钟有64件套、36件套等不同形式。其中,64件套新编钟重约3吨7左右。为让更多的人认识编钟,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同时推出车载型新编钟,用于户外演奏,移动起来也比较方便。

  2月18日举行的“新编钟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院士为组长的十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传统结合现代、艺术联姻科技,新编钟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代表性成果。其独特的“中国声音”,将开辟“服务当代、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新渠道。新编钟保持了曾侯乙编钟形制、纹饰等诸方面青铜工艺特色,尤其是传承了传统编钟特有的“中国声音”这一本质“基因”,同时又立足当代社会音乐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现实需求,采用国际音乐会音高标准和十二平均律进行音高设计与音准调校,尤其是通过计算机分析和集成控制技术的运用,把编钟演奏改革成将每一件钟科学配置一个钟槌,并按指令、演奏发音的标准化乐器。使传统编钟由多名演奏人员手握钟槌、钟棒的打击乐器,与时俱进地演变而成了以通用键盘为界面,使广大钢琴、电子琴演奏者都能弹奏的普通乐器。

  用编钟讲中国故事

  “新编钟高音行云流水很有特点,低音浑厚深沉,可弥补民族乐队缺乏低音乐器的遗憾。把乐器相关标准、使用方法、音乐特性,按照当代乐器要素编写出来,发到全世界。作曲家们不需要看到中国的编钟,就可以为它创作。”李幼平说。新编钟将以秉承传统的“中国声音”,与中国民族乐队交响、与世界管弦乐器谐鸣,进一步完善中国民族乐队的构建、丰富世界音乐艺术的表现能力,成为世界各国音乐工作者讲述“中国故事”的新载体与新途径。“新编钟完全可以和乐队融合起来,进入到乐队编制,为作曲家创作上提供很大空间,比管风琴还方便。要大力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评价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徐沛东说。

  “全世界的音乐厅都会有西方乐器之王管风琴安置在舞台上面。编钟的造价与管风琴比较起来低很多。新编钟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同样可以进入乐队,甚至可以和管风琴使用同样的键盘。”李幼平表示,曾侯乙编钟自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以来的40年间,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今天,使编钟真正走进音乐生活中,也做过模拟电子音响编钟等不同尝试。“新编钟的研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烟台豪特乐器的号召下把探索的内容变为今天的现实。明年是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新编钟研发成功是对中国古代最高文明成就的最好纪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