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30岁,有质朴,无沧桑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陈 曦   2016-01-31 14:12:00   作者:陈 曦

  近日,记者登门采访老音乐家严良堃。爱喝茶的严老一边品茗,一边畅谈北京音乐厅的发展和自己对音乐事业的热爱。

  北京的三九天,寒风有些无情,但走近北京音乐厅时,建筑上方闪烁的蓝色星光让人感到一缕温暖。由东侧门进入大厅,空间略显局促,但不失亲切。离演出还有一个多小时,茶座上已经有等候的观众,多是父母陪伴着孩子。这场周末音乐会的主题是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动漫影视作品配乐,乐器演奏加动漫视频,很受青年人的喜爱。开场时,三层共1024个座位几近满员。

  30年前,也是隆冬时节,北京音乐厅刚刚落成。这一国内首座专业音乐厅的建成让国内音乐界为之沸腾。恰好也是那一年,《中国文化报》创刊。在1986年1月24日的创刊号上,记者的前辈、本报记者崔小旺以《北京音乐厅落成开业》为题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新揭幕的北京音乐厅,连日来场场爆满。在观众的强烈呼吁声下,有首都十个音乐团体参加的庆祝演出音乐会,由原定的连演十八场增加到二十二场,交响音乐会的各场门票,均被抢购一空。”

  如今93岁的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在当年北京音乐厅首场演出中担任指挥。1986年1月4日,他指挥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演出了《黄河大合唱》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忆及当年,严老像是在讲故事,幽默中透着怀念。“‘文化大革命’后,中央乐团开始选址建造音乐厅。最终选择了现在北京音乐厅所在地,那里此前是小电影院,也演过音乐会。当时,禁止新建楼堂馆所,李德伦就以装修音乐厅的名义通过了审批,其实后来一挖到底,等于完全重建。”严老说,当时,音乐厅还没建起来,就有很多部门建议,音乐厅叫什么名、放谁的塑像,但他们认为音乐厅最重要的功能是听、不是看,所以最终谁的塑像也没放,什么复杂的装修也不要,而是着力把音响效果设计实现得最好。

  参与当年北京音乐厅设计的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建筑师尹震华,在音乐厅建成后的一篇文章中谈到,音乐厅的里里外外,无论大处、小处,都首先立足于获得一个良好的声学环境。所以在处理室内外空间及其细微部,甚至线条、色调等各个方面,无论经济如何拮据、材料使用如何困难,总是争取把实际问题解决好。当时并没有用什么高档材料,除了几块茶色玻璃,用的全是国产材料,甚至是处理品、下脚料——这只反映它的价格,用得合适,仍能实现良好的效果。许多听众反映,进入音乐厅就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氛围。

  “如今看来,北京音乐厅的音响效果仍然是国内一流的!”从事音乐工作的蒋力说,在北京音乐厅建成以前,波士顿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来北京演出,都是安排在体育馆,其实体育馆根本不适合听音乐会尤其是交响乐。所以,当北京终于有自己的音乐厅时,音乐界很是振奋。“首场演出我就在现场,观众没有中场休息,由著名指挥李德伦在台上给大家讲北京音乐厅的建成过程,大家的心情都相当激动。”

  这次记者到访北京音乐厅,开场的钟声敲响了,曹心勤快速检票,并微笑着向观众致意。1987年,她来到北京音乐厅工作,当年的辉煌她当然忘不了。“当时,票价一般是两块、两块五、三块五,最贵的是马友友的演出,一张票十块。来看演出的人多啊,买票的队伍都转着好几个圈!”

  然而,在严老的记忆磁盘里,已经抹去了欢呼的盛况,存贮下来的只是“在流行音乐的海洋里冲锋陷阵”的坚守。尽管北京音乐厅为严肃音乐的演出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交响乐想保持一份应有的严肃也相当不易。严老说:“我们坚持在北京音乐厅演出不带麦克,让真正在音乐上有修养、有根底的人登台表演。”当时,有人想打破北京音乐厅的坚守,支付2万元在音乐厅进行演出。对于员工年底奖金还没有着落的管理者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严老知情后,坚持取消不适合音乐厅定位的演出。不得已,工作人员把2万元依依不舍地退给了对方。“北京音乐厅是一个阵地,众多同仁为了提升音乐事业、提高大众修养和素质而齐心协力地奋斗。”严老说。

  在已发黄的30年前的报纸上,记录着严老的期待:“我希望像这样的音乐厅还要建得更多些、更大些。”如今,正如严老所期望的,专业剧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根据文化部财务司调研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专业剧场873家,多数为1980年后建造, 其中2000年以后新建剧场最多,超过1/3。

  “很多地方建起了综合性大剧院,并配套有音乐厅,如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也有专门的音乐厅,如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武汉琴台音乐厅、西安音乐厅等音效都不错。”蒋力说。

  “30年了,变化太大了。” 当年在北京音乐厅首场演出中担任男高音领唱的于吉星说,他1989年出国,陆续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待了多年,去年才回国任教,各地林立的剧场让他感到很意外。“哈尔滨、大连、天津都有了大剧院,而且都非常气派,很豪华。”于吉星说。

  相比之下,北京音乐厅现在显得旧了些,小了些。这种变化曹心勤感受到了,2000年以后,到北京音乐厅听音乐会的人越来越少了。2002年3月,北京音乐厅停业装修,直到2004年11月,重新开张。

  “随着国内音乐厅越来越多,我们感到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也在不断调整策略。”北京音乐厅总经理梁杰告诉记者。这位不太张扬的经理人很有想法,在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下,主打小而精的音乐演奏会,暑假周末还有普及性的公益演出。通过努力,目前北京音乐厅每年约有260多场演出。“基本能实现收支平衡。”梁杰微笑着说,这对于完全靠自主经营的音乐厅而言,已经相当不易。

  “音乐厅有了,还要有更多人才和作品。”严老充满期盼地说。记者用笔认真地记下了这两个要素,希望在若干年以后,用事实去印证这位老艺术家的期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