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站群
责任编辑:冯炜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栾雨文 见习记者 曲津慧 通讯员 聂均容 烟台报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志愿者支教项目开展近十余年来,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较不均衡、地域差异性与日俱增、贫富差距拉大等因素所引发的大学生支教在实务中的困境,皆影响着大学生们前往支教的热情和壮志。大学生们前赴后继自愿前往支教是为爱接力,不能让可改善的客观因素浇灭这份爱意,因此探索支教新思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延续爱的火种 困境不容忽视
大学生群体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了“过客式”支教的产生,每个人教学方式与教学规划的差异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教育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体验存在着不可估量的差距。在这些情形下,大学生由于缺乏亲身体会,有些支教课程的设计并没有综合全面地考虑教学各项基本要素。尽管大学生们通常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但由于采用了当地学生们未接触过的训练方法,反而事倍功半。
其次,作为大多数在城市生活学习,很少长期接触并亲身体验乡村生活的大学生们,初入较偏远闭塞的服务地,心理和情绪上的较大落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等较难改变的客观因素,与多年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支教点再加上由于常年隔绝而形成的较为封建落后的观念与偏见,都是对支教大学生的挑战和磨砺。
政策保障撑起梦的保护伞
支教活动是自愿的、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的行为。支教活动让大学生的建设祖国梦、偏远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有了实现的可能,但如果不加以政策保障,这些梦就是虚无的泡沫,一触即破。
为了提高大学生们投身祖国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支教所在地的政府应完善或制定对支教志愿者们的一套医疗、生活补贴制度,并与当地中小学多加沟通,定时了解志愿者的身体及心理情况,定期与支教团队沟通反馈,加强双方的供需交流以便于相关工作调整。
更要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支教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边远地区津贴发放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
高校引领点亮彼岸的灯塔
作为有资格选拔、派遣支教团到偏远地区的高校,已经是全国优秀人才的汇集地,是教育事业的带领者,有责任在校内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宣传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争取为我国支教事业选派出更加有家国理想、有先进知识、有奉献之心的优秀高校学子,代表高校、代表国家,推进中国支教事业的源源不断的长期和高速发展。不管哪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和实行怎样的政策,都需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支教院校的大力协助,才能起到最大效果。
在大学生志愿者统一参加各省志愿者协会的官方培训之外,学校内部也要在正式出发之前进行系统的、完备的、有效的教学实践课程,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及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志愿者的教学技巧、课堂管理、学生组织、学生沟通等一系列内容培训都必不可少。
在服务期正式开始后,高校相关负责人也要与支教团队长定期接受反馈,掌握支教服务的推进情况,同时与被支教学校、被支教地政府多沟通交流,既要保障支教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也要保证千里之外本校学生的权益与安危,并且定时接收大学生的教学反馈,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帮助支教学生及时反思和总结,并分享给其他支教成员,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支教大学生用青春作船,让大山里的孩子有了扬帆起航的可能,这条路不是康庄大道,但不能因明知这条路艰辛而颠簸就没有人去做,教育是国之大计,每个人都不能只做台下鼓掌的人,如果教育是一场战争,支教者是身先士卒的将士,其他人可以做物资补给、可以做卫生员,但唯独不能做旁观者。共同的奔赴能让支教大学生在每一个起舞的日子里,都觉得不负此生。
初审编辑:魏站群
责任编辑:冯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