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波
疙瘩丝登上大雅之堂 佐餐小菜推动发展女性“居家经济”
大众网记者 李楠楠 烟台报道
胶东人还记得小时候寻常人家的早餐吧?一碗玉米糊糊,就着妈妈自制的辣菜疙瘩丝,那滋味儿,成了童年永恒的记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疙瘩丝曾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近些年来,在怀旧和换口味的驱动下,它们又逐渐重获青睐。
走进福山区高疃镇肖家夼村王建廷家的操作间,一股像芥末一样的味道扑面而来。
王建廷正在水池里清洗新鲜的绿头芥菜疙瘩,芥菜疙瘩长得像萝卜,表面有茎蒂,去掉茎蒂后,削皮晾干。“嚓、嚓、嚓……”王建廷的妻子陈爱玲手上的刀匀速落下,浑圆的芥菜疙瘩就被切成了长条。“干这个活儿得有耐心,切得越细越匀溜儿越好。”陈爱玲说,纯手工做疙瘩丝儿,才有老辈儿那个味儿。
“老辈儿喝稀饭桌上总得有这个小咸菜。每年秋天,俺肖家夼村家家户户都做疙瘩丝儿,每家的味道也不同。”提起芥菜疙瘩的做法,王建廷来了精神,“一种是放糖放醋,第二种是切成片,再放辣椒。咱家做的就是放酱油、香油等作料。”至于配方嘛,每家都有独特的秘方。 一会儿工夫,陈爱玲就完成了切丝工序,满满的一大盆疙瘩丝散发出一股辣味儿。用保鲜膜将切好的疙瘩丝蒙上,放置一夜,第二天早上,再进行调味、腌制、装瓶、包装等工序后,一瓶瓶清脆爽口的芥菜疙瘩丝就制作完成了。 “一次能做三四十斤,一个月最少能做三四百斤。”王建廷说,现在的生活上餐有肉,下顿有鱼,久而久之,反而腻了。味道清爽,“冲味”十足的疙瘩丝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新宠”,每瓶出厂价达15元,过年前更是供不应求、销售火爆。
“芥菜疙瘩好摆弄,产量高。打起垄、点上种就行,一分半分的地,一年收个百八十斤没问题!”65岁的王宗起正好来到店里送芥菜疙瘩,说起种植芥菜疙瘩,他说,比种粮、种苹果都合适:“它产量高,一亩地平均产个四、五千斤。容易管理,种疙瘩,70多岁老人都可以干!村里的妇女们更是主力军。” 牛皮纸的标签上,“肖家夼老辈儿疙瘩丝”几个字样显得乡土气十足。 “对!咱们就要打造原汁原味的‘土’味儿经济。”肖家夼村村书记王宗景说,乡村振兴,就要围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培植特色产业,立足一方水土,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咱肖家夼村土壤是沙砾土,特别是适合种苹果和疙瘩,但村民老龄化严重,种苹果老人都干不动了,一村一品,得发掘有生命力的产业,创造新鲜发展血液。”通过调研,王宗景发现本村芥菜疙瘩产量高、品质好,村民们制作咸菜疙瘩有天然优势,便开展了小范围尝试。 “当初也没有包装意识,疙瘩丝还用塑料盒儿包装的,俺镇上领导给俺提意见,说包装不行。后来,我们设计了玻璃瓶包装,上面的小标签上还有二维码,以便消费者能够找到我们。”王宗景说,没想到肖家夼村老手艺做的疙瘩丝咸菜仅在朋友圈出售便“一炮而红”,订单都接不过来了。
“我们村的妇女们,个个都是厨艺好手,做疙瘩丝咸菜对她们来说是再日常不过的事情,能在照顾家的同时还能挣零花钱,实在了在家门口就业,可以说是足不出村就实现了增收,大家的积极性都特别高。”肖家夼村妇联主席李书兰说。村党支部还明确提出要求,在尊重口感的同时,要注重卫生环境,通过佩戴口罩、手套和高温消毒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卫生标准。村妇联执委适时组织对各家各户的卫生状况进行走访抽查,督促大家确保产品质量。
“今年,我们通过建立‘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农户’和‘订单农业’的形式,与村民签订了种植协议,收购芥菜疙瘩,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我们还增设了冷库和切丝等设备,实现了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村书记王宗景笑意十足,小咸菜不仅是老百姓常见的佐餐食品,也成为肖家夼的一项特色产业。
高疃镇妇联主席杨丽媛介绍,农村妇女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近年来,区、镇妇联始终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参与到村经济发展中,通过发展“居家经济”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提升劳动技能,拓宽增收空间。区、镇妇联还组织开展各类的劳动技能、创业技能培训讲座,带动更多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留守妇女通过手工产业实现居家就业、灵活就业,为群众增收再开新路。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据福山区高疃镇党工委书记李宁介绍,近年来,高疃镇立足资源禀赋,“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培植特色产业。目前,肖家沟香水梨、南村大姜、渡口草莓、东罗格庄阳光玫瑰等,已成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特色产业。同时,镇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适应新媒体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广泛链接各类优质资源,积极组织广大女性开展电商、直播、手工制作等培训,深入挖掘女性手工能人和妇女创业领头雁,打造钩编、剪纸等具有本地域代表性特色手工产业,助推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疃镇特色农产品“出圈”,也将为乡村振兴拓宽新的产业道路。
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波